午夜黄色视频在线观看,欧美国产一级视频,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性,黄片免费在线观看高清无码

您好,歡迎訪問蘇州圣得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網站
新聞資訊
NEWS AND INFORMATION
專業的方案解決 優質高效的服務
Professional solutions,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t service
導電橡膠通常是指體積電阻在10的9次歐姆厘米以內,由于橡膠是優良的絕緣體,體積電阻大于10的14次左右。導電橡膠分為防靜電級別導電橡膠,體積電阻在10的5次至10的9次方之間,導電炭黑填充的導電橡膠,體積電阻通常可保持在幾千歐,甚至更低到一二百歐,再低低于50歐姆厘米的已經是難度非常大。當體積電阻低于10歐姆厘米以下時,導電橡膠即具有電磁屏蔽功能。下文講的即是體積電阻在10歐姆厘米以下,主要用于電磁屏蔽場合。 導電橡膠是否真的能導電? 依據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只有電壓降時,總是會存在一定電流流動,只是電流太小,人感覺不到。導電橡膠的體積電阻相對金屬還是很大,依據體積電阻與距離成反比的關系,距離越長,阻值越大。在醫用電極上,導電橡膠已經被廣泛應用,此時導電橡膠電極較薄,一般是在1mm以下,電極只是在上下二個面接觸,即距離只有1mm,這時導電橡膠是完全通電的。 導電橡膠是將玻璃鍍銀、鋁鍍銀、銀等導電顆粒均勻分布在硅橡膠中,通過壓力使導電顆粒接觸,達到良好的導電性能。在商業上都有應用。其主要作用是密封和電磁屏蔽。產品可以模壓或擠出成形,有片裝或其他的沖切形狀可供選擇。屏蔽性能高達120dB(10GHz)。分為CONSIL-NC(石墨鍍鎳填硅橡膠)CONSIL-V(銀填充硅橡膠擠出襯墊)CONSIL-A(鋁鍍銀填硅橡膠)CONSIL-N(鎳鍍銀填硅橡膠)CONSIL-C(銅鍍銀填硅橡膠)SC-CONSIL(石墨填硅橡膠CONSIL-R(純銀填硅橡膠)CONSIL-II(銀填硅橡膠模制襯墊)等。
半導體封裝工藝的研究分析 對半導體封裝工藝的研究,先探析半導體工藝概述,能對其工作原理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再考慮半導體封裝工藝流程,目的是在作業階段嚴謹管控,能采用精細化管理模式,在細節上規避常規問題發生;再從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提出半導體封裝工藝面臨的挑戰,建議把工作重心放在半導體封裝工藝質量控制方面,要對其要點內容全面掌握,才可有效提升半導體封裝工藝質量。 從半導體封裝工藝質量控制方面分析,在實踐階段就有較大難度,主要考慮該工藝流程較多,各流程均有明確的內容及要求,工藝流程間還有相互的影響性,在實踐作業階段需嚴謹控制,工作人員能本著嚴謹的工作態度多角度探析,在科技手段的合理應用下,提高半導體封裝工藝質量與技術水平,關系到實踐應用綜合成效,確保良好的綜合效益。 半導體工藝概述 半導體工藝主要是應用微細加工技術、膜技術,把芯片及其他要素在各個區域中充分連接,如:基板、框架等區域中,有利于引出接線端子,通過可塑性絕緣介質后灌封固定,使其形成一個整體,以立體結構方式呈現,最終形成半導體封裝工藝。半導體工藝概念也屬于半導體芯片封裝的狹義定義。從廣義方面探究,是指封裝工程,要與基板連接固定,再配置相應的電子設備,構建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并有較強的綜合性能。 半導體封裝工藝流程 半導體封裝工藝流程所包括的工作內容較多,如圖1所示,各流程中的具體要求不同,但作業流程間存在密切關系,還需在實踐階段詳細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芯片切割 半導體封裝工藝中半導體封裝工藝芯片切割,主要是把硅片切成單個芯片,并第一時間處理硅片上的硅屑,避免對后續工作開展及質量控制造成阻礙。 貼片工藝 貼片工藝主要考慮到硅片在磨片過程避免其電路受損,選擇外貼一層保護膜的方式對其有效處理,始終都強調著電路完整性。 焊接鍵合工藝 控制焊接鍵合工藝質量,會應用到不同類型的金線,并把芯片上的引線孔與框架襯墊上的引腳充分連接,保證芯片能與外部電路相連,影響工藝整體性。通常情況下,會應用搭配摻雜金線、合金金線。 例如:摻雜金線包括GS、GW、TS三種型號,均處于半硬態的狀態。其中,GS摻雜金線適合應用在弧高大于250μm的高弧鍵合范疇內;GW摻雜金線適合應用在弧高200~300μm的中高弧鍵合范疇內;TS摻雜金線適合應用在弧高100~200μm的中低弧鍵合范疇內。而合金金線主要包括兩種型號,分別是AG2、AG3,適合應用在弧高70~100μm的低弧鍵合范疇內。較特殊的是摻雜金線、合金金線直徑可選擇性較多,如:0.013mm、0.014mm、0.015mm、…、0.045mm、0.050mm、0.060mm、0.070mm。在工藝質量控制階段需依據作業要求及標準,合理選擇金線類型及直徑,也能滿足工藝質量管控要求。 塑封工藝 塑封元件的主要線路是模塑,塑封工藝的質量控制,是為了對各元件進行相應的保護,尤其是在外力因素影響下,部分元件損壞程度不同,需在工藝質量控制階段就能對元件物理特性詳細分析。 當前,在塑封工藝處理階段會主要應用3種方式,分別是陶瓷封裝、塑料封裝、傳統封裝,考慮全球芯片生產要求,所有封裝類型的比例控制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在整個操作的過程中對人員綜合能力提出較高要求,把已經完工的芯片在環氧樹脂集合物的應用條件下,與引線框架包封在一起,先對引線鍵合的芯片、引線框架預熱處理,然后放在封裝模上(壓模機),啟動壓膜、關閉上下模,使樹脂處于半融化狀態被擠到模當中,待其充分填充及硬化后可開模取出成品。 在操作環節中需要注意的是突發性問題,如:封裝方式、尺寸差異等,建議在模具選擇與使用階段均能嚴謹控制,不能單一化地考慮模具專用設備的價格,還需保證整個工藝質量與作業成效,其中就把控自動上料系統(如圖2所示),在實踐中做好質量控制工作,才能實現預期作業目標。 后固化工藝 待塑封工藝處理工作完成后,還需對其進行后固化處理,重點考慮工藝周圍或管殼附近有多余材料,如:無關緊要的連接材料,還需在此環節中也需做好工藝質量控制,尤其是把管殼周圍多余的材料必須去除,避免影響整體工藝質量及外觀效果。 測試工藝 待上述工藝流程均順利地完成后,還需對該工藝的整體質量做好測試工作,此環節中應用到先進的測試技術及配套設施,保證各項條件能滿足測試工作開展要求。同時,還能在測試過程中對各信息數據詳細記錄,核心要點是芯片是否正常工作,主要是根據芯片性能等級進行詳細分析。因測試設備采購價格較高,會在此方面產生較大的投資成本,為避免產生不利的影響,依然是把工作要點放在工序段工藝質控方面,主要包含外觀檢測、電氣性能測試兩部分。 例如:電氣性能測試,主要是對集成電路進行測試,會選擇自動測試設備開展單芯片測試工作,還能在測試的過程中把各集成電路快速地插入到測試儀所對應的電氣連接小孔中,各小孔均有針,并有一定的彈性,與芯片的管腳充分接觸,順利地完成了電學測試工作。而外觀檢測,是工作人員借助顯微鏡對各完成封裝芯片詳細觀察,保證其外觀無瑕疵,也能確保半導體封裝工藝質量。 打標工藝 打標工藝是把已經完成測試的芯片傳輸到半成品倉庫中,完成最后的終加工,檢查工藝質量,做好包裝及發貨工作。此工藝的流程包括三方面。 1)電鍍。待管腳成型后,要在其表面涂刷防腐材料,避免管腳出現氧化、腐蝕等現象。通常情況下,均會采用電鍍沉淀技術,是因為大部分的管腳在加工階段均會選擇錫材料,考慮此類材料自身的性質與特點,也需做好防腐、防蝕工作。 2)打彎。簡單是說,是把上述環節中處理后的管腳進行成型操作,待鑄模成型后,能把集成電路的條帶置于管腳去邊成型工具中,主要是對管腳加工處理,控制管腳形狀,一般為J型或L型,并在其表面貼片封裝,也關系工藝整體質量。 3)激光打印。主要就是在已經成型的產品印制圖案,是在前期設計階段就做好了圖案設計工作,也相當于半導體封裝工藝的一種特殊標志(如圖3所示)。
我們聊聊芯片設計、流片、驗證、制造、成本的那些事;流片對于芯片設計來說就是參加一次大考。 流片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夠檢驗芯片設計是否成功,是芯片制造的關鍵環節,也就是將設計好的方案交給芯片制造廠生產出樣品。檢測設計的芯片是否達到設計要求,或者是否需要進一步優化;如果能夠生產出符合要求的芯片,那么就可以大規模生產了。 上圖流程的輸入是芯片立項設計,輸出是做好的芯片晶圓。 一、晶圓術語 1.芯片(chip、die)、器件(device)、電路(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或條碼(bar):所有這些名詞指的是在晶圓表面占大部分面積的微芯片圖形; 2.劃片線(scribeline、sawline)或街區(street、avenue):這些區域是在晶圓上用來分隔不同芯片之間的間隔區。劃片線通常是空白的,但有些公司在間隔區內放置對準標記,或測試的結構; 3.工程實驗片(engineeringdie)和測試芯片(testdie):這些芯片與正式芯片或電路芯片不同。它包括特殊的器件和電路模塊用于晶圓生產工藝的電性測試; 4.邊緣芯片(edgedie):在晶圓邊上的一些掩膜殘缺不全的芯片而產生的面積損耗。由于單個芯片尺寸增大而造成的更多邊緣浪費會由采用更大直徑晶圓所彌補。推動半導體工業向更大直徑晶圓發展的動力之一就是為了減少邊緣芯片所占的面積; 5.晶圓的晶面(wafercrystalplane):圖中的剖面標示了器件下面的晶格構造,此圖中顯示的器件邊緣與晶格構造的方向是確定的; 6.晶圓定位邊(waferflats)/凹槽(notche):圖示的晶圓由注定位邊(majorflat)和副定位邊(minorflat),表示這是一個P型<100>晶向的晶圓。300mm和450mm直徑的晶圓都是用凹槽作為晶格導向的標識。這些定位邊和凹槽在一些晶圓生產工藝中還輔助晶圓的套準。 二、芯片的流片方式(FullMask、MPW) FullMask和MPW都是集成電路的一種流片(將設計結果交出去進行生產制造)方式。FullMask是“全掩膜”的意思,即制造流程中的全部掩膜都為某個設計服務;而MPW全稱為MultiProjectWafer,直譯為多項目晶圓,即多個項目共享某個晶圓,也即同一次制造流程可以承擔多個IC設計的制造任務。 1.FullMask,“全掩膜”,即制造流程中的全部掩膜都為某個設計服務;FullMask的芯片,一片晶圓可以產出上千片DIE;然后封裝成芯片,可以支撐大批量的客戶需求。 2.MPW全名叫MultiProjectWafer,和電路設計PCB的拼板打樣類似,叫多項目晶圓。多項目晶圓就是將多個使用相同工藝的集成電路設計放在同一晶圓片上流片,制造完成后,每個設計可以得到數十片芯片樣品,這一數量對于原型(Prototype)設計階段的實驗、測試已經足夠。這種操作方式可以讓流片費下降90%-95%,也就大幅降低了芯片研發的成本。 晶圓廠每年都會有固定的幾次MPW機會,叫Shuttle(班車),到點即發車,是不是非常形象不同公司拼Wafer,得有個規則,MPW按SEAT來鎖定面積,一個SEAT一般是3mm*4mm的一塊區域,一般晶圓廠為了保障不同芯片公司均能參與MPW,對每家公司預定的SEAT數目會限制(其實SEAT多成本就上去了,MPW意義也沒有了)。MPW優勢投片成本小,一般就小幾十萬,可以很好降低風險;需要注意的是MPW從生產角度是一次完整的生產流程,因此其還是一樣耗時間,一次MPW一般需要6~9個月,會帶來芯片的交付時間后延。 因為是拼Wafer,因此通過MPW拿到的芯片數目就會很有限,主要用于芯片公司內部做驗證測試,也可能會提供給極少數的頭部客戶。從這里大家可能已經了解了,MPW是一個不完整的,不可量產的投片。 3.晶圓生產角度介紹MPW 畢竟芯片加工還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我相信很多朋友看完第一和小二之前理解的晶圓結構,是下圖的,一個框歸屬于一個芯片公司。 實則不然,這就需要和晶圓的生產流程的光刻技術相關了;現階段的光刻技術DUV/EUV等,大多采用縮影的方式進行曝光,如下圖所示: 采用1:5放大的mask,對晶圓進行曝光,一次曝光的矩形區域通常稱為一個shot,完成曝光后,光刻機自動調整晶圓位置,對下個shot進行曝光,如此循環(Step-and-Repeat),直到整個晶圓完成曝光,而這一個Shot的區域,則是大家一起分擔SEAT的區域; 如下示意圖中,一個Shot里面劃分4個小格,每個格子給到一家廠商的設計,MPW晶圓一般20個以內用戶。 三、芯片ECO流程 ECO指的是EngineeringChangeOrder,即工程變更指令。ECO可以發生在Tapeout之前,過程中,或者之后;Tapeout之后的ECO,改動少的可能僅需要改幾層Metallayer,改動大可能需要動十幾層Metallayer,甚至重新流片。ECO的實現流程如下圖所示: 如果MPW或者FullMask的芯片,驗證有功能或者性能缺陷,通過ECO對電路和標準單元布局進行小范圍調整,保持原設計布局布線結果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做小規模優化,修復芯片的剩余違例,最終達到芯片的簽核標準。不能通過后端布局布線的流程來修復違例(重新走一遍流程太費時了),而要通過ECO的流程來進行時序、DRC、DRV以及功耗等優化。 四、流片Corner 1.Corner是芯片制造是一個物理過程,存在著工藝偏差(包括摻雜濃度、擴散深度、刻蝕程度等),導致不同批次之間,同一批次不同晶圓之間,同一晶圓不同芯片之間情況都是不相同的。 在一片wafer上,不可能每點的載流子平均漂移速度都是一樣的,隨著電壓、溫度不同,它們的特性也會不同,把他們分類就有了PVT(Process,Voltage,Temperature),而Process又分為不同的corner:TT:TypicalNTypicalPFF:FastNFastPSS:SlowNSlowPFS:FastNSlowPSF:SlowNFastP第一個字母代表NMOS,第二個字母代表PMOS,都是針對不同濃度的N型和P型摻雜來說的。NMOS和PMOS在工藝上是獨立做出來的,彼此之間不會影響,但是對于電路,NMOS和PMOS是同時工作的,會出現NMOS快的同時PMOS也快,或者慢,所以會出現FF、SS、FS、SF四種情況。通過Process注入的調整,模擬器件速度快慢,同時根據偏差大小設定不同等級的FF和SS。正常情況下大部分是TT,而以上5種corner在+/-3sigma可以覆蓋約99.73%的范圍,這種隨機性的發生符合正態分布。 2.Cornerwafer的意義在工程片流片的時候,FAB會pirun關鍵層次調整inlinevariation,有的還會下backupwafer以保證出貨的wafer器件ontarget,即在TTcorner附近。如果單純是為了做一些樣品出來,只進行工程片流片,那可以不驗證corner,但如果為了后續量產準備,是必須要考慮corner的。由于工藝在制作過程中會有偏差,而corner是對產線正常波動的預估,FAB也會對量產芯片的corner驗證有所要求。所以在設計階段就要滿足corner,在各種corner和極限溫度條件下對電路進行仿真,使其在各種corner上都能正常工作,才能使最終生產出的芯片良率高。 3.CornerSplitTable策略對于產品來講,一般corner做到spec上,正常情況下spec有6個sigma,如FF2(或2FF)表示往快的方向偏2個Sigma,SS3(或3SS)表示往慢的方向偏3個Sigma。Sigma主要表征了Vt的波動,波動大sigma就大,這里3個sigma就是在工藝器件的spec線上,可以允許超出一點點,因為線上波動不可能正正好好做到spec上。 如下是55nmLogic工藝片的例,擬定的cornersplittable: ①#1&#2兩片pilotwafer,一片盲封,一片測CP; ②#3&#4兩片hold在Contact,為后道改版預留工程wafer,可以節省ECO流片時間; ③#5~#12八片hold在Poly,等pilot的結果看是否需要調整器件速度,并驗證corner; ④除了留有足夠的芯片用于測試驗證,MetalFix,還應根據項目需求,預留盡可能多的wafer作為量產出貨。 4.確認Corner結果 首先,大部分都應該落于四個corner決定的window范圍內,如果出現大的偏差,那可能是工藝shift。如果各個corner的良率都沒影響符合預期,那說明工藝窗口充分。如果有個別條件良率低,那就需要調整工藝窗口。Cornerwafer的目的是驗證設計余量,考察良率是否有損失。大體上,超出這個corner約束性能范圍內的芯片報廢。 Corner驗證對標的是WAT測試結果,一般由FAB主導,但是cornerwafer的費用是由設計公司承擔的。一般成熟穩定的工藝,同一片wafer上的芯片,同一批次的wafer甚至不同批次的wafer參數都是很接近的,偏差的范圍相對不會很大。工藝角(ProcessCorner)PVT(PrecessVoltageTemperature)工藝誤差與雙極晶體管不同,在不同的晶片之間以及在不同的批次之間,MOSFETs參數變化很大。 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電路設計任務的困難,工藝工程師們要保證器件的性能在某個范圍內,大體上,他們以報廢超出這個性能范圍的芯片的措施來嚴格控制預期的參數變化。 ①MOS管的快慢分別指閾值電壓的高低,快速對應閾值低,慢速對應閾值高。GBW=GM/CC,其它條件相同情況下,vth越低,gm值越高,因此GBW越大,速度越快。(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②電阻的快慢。fast對應的是方塊電阻小,slow對應的是方塊電阻大。 ③電容的快慢。fast對應的是電容最小,slow對應的是容值最大。 五、流片成本和晶圓價格 40nm的流片Mask成本大概在80-90萬美元,晶圓成本每片在3000-4000美元左右,加上IPmerge,七八百萬人民幣跑不掉了。 28nm工藝流片一次需要200萬美元;14nm工藝流片一次需要500萬美元;7nm工藝流片一次需要1500萬美元;5nm工藝流片一次4725萬美元;3nm工藝流片可能要上億美元;掩膜版、晶圓這兩項主要流片成本中,掩膜版最貴。 越先進的工藝節點,所需要的掩膜版層數就越多;因為每一層“掩膜板”對應涂抹一次光刻膠、曝光、顯影、刻蝕等操作,涉及材料成本、儀器折舊成本,這些成本都需要fabless客戶買單! 28nm大概需要40層,14nm工藝需要60張掩膜版;7nm工藝需要80張甚至上百張掩膜版;一層Mask8萬美金,因此芯片必須量產,拉低成本! 40nmMCU工藝為例:如果生產10片晶圓,每片晶圓成本(90萬+4000*10)/10=9.4萬美元;生產10000片晶圓,每片晶圓成本(90萬+4000*10000)/10000=4090美元。(晶圓量越大越便宜,不同產家報價也不一樣。) 晶圓代工價格來源于網絡 臺積電今年給的最新報價:最先進的制程3nm,每片晶圓19865美元,折合人民幣大概14.2w左右。 結語 芯片從設計到成品有幾個重要環節,分別是設計->流片->封裝->測試,但芯片成本構成的比例確大不相同,一般為人力成本20%,流片40%,封裝35%,測試5%。 芯片流片是高風險的事情,這個風險有多高,這個概率在15%-35%左右;不同的團隊和芯片種類概率也不一樣。有模擬芯片公司即使在團隊完備、思路清晰的情況下,還是耗了8年時間,歷經18次流片,才最終完成了傳感器模擬計算IP驗證,打造出了理想中的那顆超低功耗、超近傳感芯片。 半導體芯片工藝節點演變路徑分析 摘要: 晶體管的縮小過程中涉及到三個問題。第一是為什么要把晶體管的尺寸縮小,以及是按照怎樣的比例縮小的,這個問題是縮小有什么好處。第二是為什么技術節點的數字不能等同于晶體管的實際尺寸。或者說,在晶體管的實際尺寸并沒有按比例縮小的情況下,為什么要宣稱是新一代的技術節點。這個問題就是縮小有什么技術困難。第三是晶體管具體如何縮小。也就是,技術節點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在每一代都有怎樣的技術進步。這也是真正的問題。在這里特指晶體管的設計和材料。 1引言 在摩爾定律的指導下,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一直在往前演進。得意于這幾年智能手機的流行,大家對節點了解甚多。例如40nm、28nm、20nm、16nm等等,要知道的這些節點的真正含義,首先要解析一下技術節點的意思。 常聽說的,諸如,臺積電16nm工藝的NvidiaGPU、英特爾14nm工藝的i5CPU等等,這個長度的含義,具體的定義需要詳細的給出晶體管的結構圖才行。在早期,可以姑且認為是相當于晶體管的尺寸。 為什么這個尺寸重要呢。因為晶體管的作用,是把電子從一端(S),通過一段溝道,送到另一端(D),這個過程完成了之后,信息的傳遞就完成了。因為電子的速度是有限的,在現代晶體管中,一般都是以飽和速度運行的,所以需要的時間基本就由這個溝道的長度來決定。越短,就越快。這個溝道的長度,和前面說的晶體管的尺寸,大體上可以認為是一致的。但是二者有區別,溝道長度是一個晶體管物理的概念,而用于技術節點的那個尺寸,是制造工藝的概念,二者相關,但是不相等。 在微米時代,一般這個技術節點的數字越小,晶體管的尺寸也越小,溝道長度也就越小。但是在22nm節點之后,晶體管的實際尺寸,或者說溝道的實際長度,是長于這個數字的。比方說,英特爾的14nm的晶體管,溝道長度其實是20nm左右。 根據現在的了解,晶體管的縮小過程中涉及到三個問題,分別是: 第一,為什么要把晶體管的尺寸縮小,以及是按照怎樣的比例縮小的。這個問題就是在問,縮小有什么好處。 第二,為什么技術節點的數字不能等同于晶體管的實際尺寸。或者說,在晶體管的實際尺寸并沒有按比例縮小的情況下,為什么要宣稱是新一代的技術節點。這個問題就是在問,縮小有什么技術困難。 第三,晶體管具體如何縮小。也就是,技術節點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在每一代都有怎樣的技術進步。這也是題主所提的真正的問題。在這里特指晶體管的設計和材料。 2工藝節點演變路徑分析 2.1縮小晶體管的尺寸 第一個問題,因為晶體管尺寸越小,速度就越快。這個快是可以直接解釋為基于晶體管的集成電路芯片的性能上去的。以微處理器CPU為例,見圖1,來源是40YearsofMicroprocessorTrendData。 圖1的信息量很大,這里相關的是綠色的點,代表CPU的時鐘頻率,越高當然越快。可以看出直到2004年左右,CPU的時鐘頻率基本是指數上升的,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晶體管的尺寸縮小。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尺寸縮小之后,集成度(單位面積的晶體管數量)提升,這有多個好處。一來可以增加芯片的功能,二來更重要的是,根據摩爾定律,集成度提升的直接結果是成本的下降。這也是為什么半導體行業50年來如一日地追求摩爾定律的原因,因為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你家的產品成本就會高于能達到這個標準的對手,你家就倒閉了。 圖1微處理器芯片的發展趨勢 還有一個原因是晶體管縮小可以降低單個晶體管的功耗,因為縮小的規則要求,同時會降低整體芯片的供電電壓,進而降低功耗。但是有一個重要的例外,就是從物理原理上說,單位面積的功耗并不降低。因此這成為了晶體管縮小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理論上的計算是理想情況,實際上,不僅不降低,反而是隨著集成度的提高而提高的。在2000年的時候,人們已經預測,根據摩爾定律的發展,如果沒有什么技術進步的話,晶體管縮小到2010年時,其功耗密度可以達到火箭發動機的水平,這樣的芯片當然是不可能正常工作的。即使達不到這個水平,溫度太高也會影響晶體管的性能。 事實上,業界現在也沒有找到真正徹底解決晶體管功耗問題的方案,實際的做法是一方面降低電壓(功耗與電壓的平方成正比),一方面不再追求時鐘頻率。因此在圖1中,2005年以后,CPU頻率不再增長,性能的提升主要依靠多核架構。這個被稱作“功耗墻”,至今仍然存在,所以你買不到5GHz的處理器,4G的都幾乎沒有。 以上是三個縮小晶體管的主要誘因。可以看出,都是重量級的提升性能、功能、降低成本的方法,所以業界才會一直堅持到現在。那么是怎樣縮小的呢。物理原理是恒定電場,因為晶體管的物理學通俗地說,是電場決定的,所以只要電場不變,晶體管的模型就不需要改變,這種方式被證明效果最佳,被稱為DennardScaling,提出者是IBM。 電場等于電壓除以尺寸。既然要縮小尺寸,就要等比降低電壓。如何縮小尺寸。簡單將面積縮小到原來的一半。面積等于尺寸的平方,因此尺寸就縮小大約0.7。如果看一下晶體管技術節點的數字[3]:130nm、90nm、65nm、45nm、32nm、22nm、14nm、10nm、7nm(5nm),會發現是一個大約為0.7為比的等比數列,就是這個原因。當然,前面說過,在現在,這只是一個命名的習慣,跟實際尺寸已經有差距了。 2.2節點的數字不能等同于晶體管的實際尺寸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現在的技術節點不再直接反應晶體管的尺寸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無法做到這個程度的縮小了。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首先,原子尺度的計量單位是安,為0.1nm。10nm的溝道長度,也就只有不到100個硅原子而已。晶體管本來的物理模型這樣的:用量子力學的能帶論計算電子的分布,但是用經典的電流理論計算電子的輸運。電子在分布確定之后,仍然被當作一個粒子來對待,而不是考慮它的量子效應。因為尺寸大,所以不需要。但是越小,就越不行了,就需要考慮各種復雜的物理效應,晶體管的電流模型也不再適用。 其次,即使用經典的模型,性能上也出了問題,這個叫做短溝道效應,其效果是損害晶體管的性能。短溝道效應其實很好理解,通俗地講,晶體管是一個三個端口的開關。前面已經說過,其工作原理是把電子從一端(源端)弄到另一端(漏端),這是通過溝道進行的,另外還有一個端口(柵端)的作用是,決定這條溝道是打開的,還是關閉的。這些操作都是通過在端口上加上特定的電壓來完成的。 晶體管性能依賴的一點是,必須要打得開,也要關得緊。短溝道器件,打得開沒問題,但是關不緊,原因就是尺寸太小,內部有很多電場上的互相干擾,以前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現在則會導致柵端的電場不能夠發揮全部的作用,因此關不緊。關不緊的后果就是有漏電流,簡單地說就是不需要、浪費的電流。這部分電流可不能小看,因為此時晶體管是在休息,沒有做任何事情,卻在白白地耗電。目前,集成電路中的這部分漏電流導致的能耗,已經占到了總能耗的接近半數,所以也是目前晶體管設計和電路設計的一個最主要的目標。 最后,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也越來越難做到那么小的尺寸了。決定制造工藝的最小尺寸的東西,叫做光刻機[5]。它的功能是,把預先印制好的電路設計,像洗照片一樣洗到晶片表面上去,在我看來就是一種Bug級的存在,因為吞吐率非常地高。否則那么復雜的集成電路,如何才能制造出來呢。比如英特爾的奔騰4處理器,據說需要30多還是40多張不同的設計模板,先后不斷地曝光,才能完成整個處理器的設計的印制。 但是光刻機,顧名思義,是用光的,當然不是可見光,但總之是光。而稍有常識就會知道,所有用光的東西,都有一個本質的問題,就是衍射。光刻機不例外。因為這個問題的制約,任何一臺光刻機所能刻制的最小尺寸,基本上與它所用的光源的波長成正比。波長越小,尺寸也就越小,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目前的主流生產工藝采用荷蘭艾斯摩爾生產的步進式光刻機,所使用的光源是193nm的氟化氬(ArF)分子振蕩器產生的,被用于最精細的尺寸的光刻步驟。 相比之下,目前的最小量產的晶體管尺寸是20nm(14nmnode),已經有了10倍以上的差距。為何沒有衍射效應呢。答案是業界十多年來在光刻技術上投入了巨資,先后開發了各種魔改級別的技術,諸如浸入式光刻(把光程放在某種液體里,因為光的折射率更高,而最小尺寸反比于折射率)、相位掩模(通過180度反向的方式來讓產生的衍射互相抵消,提高精確度)等等,就這樣一直撐到了現在,支持了60nm以來的所有技術節點的進步。 又為何不用更小波長的光源呢。答案是,工藝上暫時做不到。高端光刻機的光源,是世界級的工業難題。以上就是目前主流的深紫外曝光技術(DUV)。業界普遍認為,7nm技術節點是它的極限了,甚至7nm都不一定能夠做到量產。下一代技術仍然在開發之中,被稱為極紫外(EUV),其光源降到了13nm。但是,因為在這個波長,已經沒有合適的介質可以用來折射光,構成必須的光路了,因此這個技術里面的光學設計,全部是反射,而在如此高的精度下,設計如此復雜的反射光路,本身就是難以想象的技術難題。 這還不算什么,此問題已經能被克服了。最難的還是光源,雖然可以產生所需的光線,但是強度遠低于工業生產的需求,造成EUV光刻機的晶圓產量達不到要求,換言之拿來用就會賠本。一臺這種機器,就是上億美元。所以EUV還屬于未來。由于以上三個原因,其實很早開始就導致晶體管的尺寸縮小進入了深水區,越來越難。到了22nm之后,芯片已經無法按比例縮小了。因此,就沒有再追求一定要縮小,反而是采用了更加優化的晶體管設計,配合上CPU架構上的多核多線程等一系列技術,繼續為消費者提供相當于更新換代了的產品性能。因為這個原因,技術節點的數字仍然在縮小,但是已然不再等同于晶體管的尺寸,而是代表一系列構成這個技術節點的指標的技術和工藝的總和。 2.3晶體管縮小過程中面對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技術節點的縮小過程中,晶體管的設計是怎樣發展的。首先搞清楚,晶體管設計的思路是什么。主要的無非兩點:第一提升開關響應度,第二降低漏電流。 圖2晶體管漏電流-柵電壓的關系圖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看圖2。晶體管物理特性圖,基本上搞清楚一張就足夠了,就是漏電流-柵電壓的關系圖,比如下面這種:橫軸代表柵電壓,縱軸代表漏電流,并且縱軸一般是對數坐標。 前面說過,柵電壓控制晶體管的開關。可以看出,最好的晶體管,是那種能夠在很小的柵電壓變化內,一下子就從完全關閉(漏電流為0),變成完全打開(漏電流達到飽和值),也就是虛線。這個性質有多方面的好處,接下來再說。 顯然這種晶體管不存在于這個星球上。原因是,在經典的晶體管物理理論下,衡量這個開關響應能力的標準,叫做SubthresholdSwing(SS),有一個極限值,約為60mV/dec。英特爾的數據上,最新的14nm晶體管,這個數值大概是70mV/dec左右。并且,降低這個值,和降低漏電流、提升工作電流(提高速度)、降低功耗等要求,是等同的,因為這個值越低,在同樣的電壓下,漏電流就越低。而為了達到同樣的工作電流,需要的電壓就越低,這樣等同于降低了功耗。所以說這個值是晶體管設計里面最重要的指標,不過分。 圍繞這個指標,以及背后的晶體管性能設計的幾個目標,大家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先看工業界,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下面的記憶,和節點的對應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具體的描述應該沒錯:65nm引入Gestrained的溝道。strain原理是通過在適當的地方摻雜一點點的鍺到硅里面去,鍺和硅的晶格常數不同,因此會導致硅的晶格形狀改變,而根據能帶論,這個改變可以在溝道的方向上提高電子的遷移率,而遷移率高,就會提高晶體管的工作電流。而在實際中,人們發現,這種方法對于空穴型溝道的晶體管(pmos),比對電子型溝道的晶體管(nmos),更加有效。 圖3基本的晶體管結構 2.4里程碑的突破,45nm引入高K值的絕緣層 (1)45nm引入了高k值絕緣層/金屬柵極的配置。這個也是一個里程碑的成果,曾經有一位教授,當年是在英特爾開發了這項技術的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因此對這一點提的特別多,耳濡目染就記住了。 這是兩項技術,但其實都是為了解決同一個問題:在很小的尺寸下,如何保證柵極有效的工作。前面沒有細說晶體管的結構,見圖3。 圖3是一個最基本的晶體管的結構示意圖,現在的晶體管早就不長這樣了,但是任何半導體物理都是從這兒開始講起的,所以這是“標配版”的晶體管,又被稱為體硅(bulk)晶體管。gate就是柵。其中有一個oxide,絕緣層,前面沒有提到,但是卻是晶體管所有的構件中,最關鍵的一個。它的作用是隔絕柵極和溝道。因為柵極開關溝道,是通過電場進行的,電場的產生又是通過在柵極上加一定的電壓來實現的,但是歐姆定律告訴我們,有電壓就有電流。如果有電流從柵極流進了溝道,那么還談什么開關,早就漏了。 所以,需要絕緣層。為什么oxide(ordielectric)而不是insulator。因為最早的絕緣層就是和硅非常自然地共處的二氧化硅,其相對介電常數(衡量絕緣性的,越高,對晶體管性能來說越好)約是3.9。一個好的絕緣層是晶體管的生命線。但是要說明,硅天然就具有這么一個性能超級好的絕緣層,對于半導體工業來說,是一件有歷史意義的幸運的事情。有人曾經感慨,上帝都在幫助人類發明集成電路,首先給了那么多的沙子(硅晶圓的原料),又給了一個完美的自然絕緣層。所以至今,硅極其難被取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為制造晶體管的材料,其綜合性能太完美了。 二氧化硅雖好,在尺寸縮小到一定限度時,也出現了問題。縮小尺寸的過程中,電場強度是保持不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從能帶的角度看,因為電子的波動性,如果絕緣層很窄很窄的話,那么有一定的幾率電子會發生隧穿效應而越過絕緣層的能帶勢壘,產生漏電流。可以想象為穿過一堵比自己高的墻。這個電流的大小和絕緣層的厚度,以及絕緣層的“勢壘高度”成負相關。因此厚度越小,勢壘越低,這個漏電流越大,對晶體管越不利。 但是在另一方面,晶體管的開關性能、工作電流等等,都需要擁有一個很大的絕緣層電容。實際上,如果這個電容無限大的話,會達到理想化的60mV/dec的SS極限指標。這里說的電容都是指單位面積的電容。這個電容等于介電常數除以絕緣層的厚度。顯然,厚度越小,介電常數越大,對晶體管越有利。 可以看出,已經出現了一對設計目標上的矛盾,那就是絕緣層的厚度要不要繼續縮小。實際上在這個節點之前,二氧化硅已經縮小到了不到2nm的厚度,也就是十幾個原子層的厚度,漏電流的問題已經取代了性能的問題,成為頭號大敵。于是聰明絕頂的人類,開始想辦法。人類很貪心的,既不愿意放棄大電容的性能增強,又不愿意冒漏電的風險。于是人類說,如果有一種材料,介電常數很高,同時能帶勢壘也很高,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在厚度不縮小的情況下(保護漏電流),繼續提升電容(提高開關性能)。 于是大家就開始找,找了許多種奇奇怪怪的材料,終于最后經過驗證,確定使用一種名為HfO2的材料。這個元素我以前聽都沒有聽過。這個就叫做high-k,這里的k是相對介電常數(相對于二氧化硅的而言)。當然,這個工藝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這里描述的這么簡單。具備high-k性質的材料很多,但是最終被采用的材料,一定要具備許多優秀的電學性質。 因為二氧化硅真的是一項非常完美的晶體管絕緣層材料,而且制造工藝流程和集成電路的其它制造步驟可以方便地整合,所以找到這樣一項各方面都符合半導體工藝制造的要求的高性能絕緣層材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成就。 圖4三柵極晶體管結構 至于金屬柵,是與high-k配套的一項技術。在晶體管的最早期,柵極是用鋁制作,后來經過發展,改用重摻雜多晶硅制作,因為工藝簡單,性能好。到了high-k這里,大家發現,high-k材料有兩個副作用,一是會莫名其妙地降低工作電流,二是會改變晶體管的閾值電壓。閾值電壓就是把晶體管的溝道打開所需要的最小電壓值,這個值是非常重要的晶體管參數。 這個原理不細說了,主要原因是,high-k材料會降低溝內的道載流子遷移率,并且影響在界面上的費米能級的位置。載流子遷移率越低,工作電流就越低,而所謂的費米能級,是從能帶論的圖像上來解釋半導體電子分布的一種分析方法,簡單地說,它的位置會影響晶體管的閾值電壓。這兩個問題的產生,都和high-k材料內部的偶極子分布有關。偶極子是一端正電荷一端負電荷的一對電荷系統,可以隨著外加電場的方向而改變自己的分布,high-k材料的介電常數之所以高的原因,就跟內部的偶極子有很大關系。所以這是一把雙刃劍。 于是人類又想,就想到了用金屬做柵極,因為金屬有一個效應叫做鏡像電荷,可以中和掉high-k材料的絕緣層里的偶極子對溝道和費米能級的影響。這樣一來就兩全其美。至于這種或這幾種金屬究竟是什么,除了掌握技術的那幾家企業之外,外界沒有人知道,是商業機密。于是摩爾定律再次勝利。 (2)32nm第二代的high-k絕緣層/金屬柵工藝。因為45nm英特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很多晶體管、微處理器的發展圖上,45nm這一代的晶體管,會在功耗、性能等方面突然出現一個較大的進步標志),32nm時候繼續在基礎上改換更好的材料,繼續了縮小尺寸的老路。當然,前代的Gestrain工藝也是繼續使用的。 (3)22nmFinFET(英特爾成為Tri-gate)三柵極晶體管。 這一代的晶體管,在架構上進行了一次變革。變革的最早設計可以追溯到伯克利的胡正明教授2000年左右提出的三柵極和環柵晶體管物理模型,后來被英特爾變為了現實。 圖4是FinFET一般模型。它的實質上是增加了一個柵極。直觀地說,如果看回前面的那張“標配版”的晶體管結構圖的話,在尺寸很短的晶體管里面,因為短溝道效應,漏電流是比較嚴重的。而大部分的漏電流,是通過溝道下方的那片區域流通的。溝道在圖上并沒有標出來,是位于氧化絕緣層以下、硅晶圓表面的非常非常薄(1~2nm)的一個窄窄的薄層。溝道下方的區域被稱為耗盡層,就是大部分的淺色區域。 圖5SOI(絕緣層上硅)晶體管結構 圖6FinFET晶體管結構 2.5聰明的IBM,天才的英特爾。 于是有人就開始想啊,既然電子是在溝道中運動,那么我為何非要在溝道下面留有這么一大片耗盡層呢。當然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物理模型需要這片區域來平衡電荷。但是在短溝道器件里面,沒有必要非要把耗盡層和溝道放在一起,等著漏電流白白地流過去。于是有人(IBM)開了一個腦洞:把這部分硅直接拿掉,換成絕緣層,絕緣層下面才是剩下的硅,這樣溝道就和耗盡層分開了,因為電子來源于兩極,但是兩極和耗盡層之間,被絕緣層隔開了,這樣除了溝道之外,就不會漏電了。比如圖5這樣。這個叫做SOI(絕緣層上硅)[10],雖然沒有成為主流,但是因為有其優勢,所以現在還有制造廠在搞。 有人(英特爾)又想了,既然都是拿掉耗盡層的硅,插入一層氧化層,那么為什么非要放上一堆沒用的硅在下面,直接在氧化層底下,再弄一個柵極,兩邊夾著溝道,豈不是更好。看看IBM,是否有雄心。但是英特爾還覺得不夠,又想,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非得把氧化層埋在硅里面。把硅弄出來,周圍像三明治一樣地被包裹上絕緣層,外面再放上柵極,豈不是更加優化。于是就有了FinFET,圖6這種。FinFET勝出在于,不僅大大降低了漏電流,而且因為有多一個柵極,這兩個柵極一般都是連在一起的,因此等于大大地增加了前面說過的那個絕緣層電容,也就是大大地提升了晶體管的開關性能。所以又是一次革命式的進步。 圖714nmFinFET結構 這個設計其實不難想到,難的是,能夠做到。為什么呢。因為豎起來的那一部分硅,也就是用作溝道的硅,太薄了,只有不到10nm,不僅遠小于晶體管的最小尺寸,也遠小于最精密的光刻機所能刻制的最小尺寸。于是如何把這個Fin給弄出來,還得弄好,成了真正的難題。 英特爾的做法是很聰明的,解釋起來需要很多張工藝流程圖。但是基本原理是,這部分硅不是光刻出來的,而是長出來的。它先用普通精度的光刻刻出一堆架子,然后再沉淀一層硅,在架子的邊緣就會長出一層很薄的硅,然后再用選擇性的刻蝕把多余的材料弄走,剩下的就是這些立著的、超薄的硅Fin了。當時說出這套方法的時候,徹底絕了。14nm繼續FinFET。接著是英特爾的14nm晶體管的SEM橫截面圖,大家感受一下,Fin的寬度只有平均9nm。當然了,在所有的后代的技術節點中,前代的技術也是繼續整合采用的。所以現在,在業界和研究中,一般聽到的晶體管,都被稱作high-k/metalgateGe-strained14nmFinFET(圖7),整合了多年的技術精華。 2.6為摩爾定律的延續而奮斗 而在學術界,近些年陸續搞出了各種異想天開的新設計,比如隧穿晶體管、負電容效應晶體管、碳納米管等等。所有這些設計,基本是四個方向,材料、機理、工藝、結構。而所有的設計方案,其實可以用一條簡單的思路概括,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SS值的決定公式,里面有兩項相乘組成: (Forthisexpression.Thefirsttermcouldbeseenaselectrostatics,thesecondtermcouldbeseen astransport.Thisisnotaveryphysicallystrictwaytodescribe,butitprovidesaconvenientpictureofvariouswaystoimprovetransistorproperties.) 因此,改進要么是改善晶體管的靜電物理(electrostatics),這是其中一項,要么改善溝道的輸運性質(transport),這是另一項。而晶體管設計里面,除了考慮開關性能之外,還需要考慮另一個性能,就是飽和電流問題。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有誤解,以為飽不飽和不重要,其實電流能飽和才是晶體管能夠有效工作的根本原因,因為不飽和的話,晶體管就不能保持信號的傳遞,因此無法攜帶負載,換言之只中看,不中用,放到電路里面去,根本不能正常工作的。 舉個例子,有段時間石墨烯晶體管很火,石墨烯作溝道的思路是第二項,就是輸運,因為石墨烯的電子遷移率遠遠地完爆硅。但直到目前,石墨烯晶體管還沒有太多的進展,因為石墨烯有個硬傷,就是不能飽和電流。但是,去年貌似聽說有人能做到調控石墨烯的能帶間隙打開到關閉,石墨烯不再僅僅是零帶隙,想來這或許會在晶體管材料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2016年的IEDM會議上,臺積電已經領先英特爾,發布了7nm技術節點的晶體管樣品,而英特爾已經推遲了10nm的發布。當然,兩者的技術節點的標準不一樣,臺積電的7nm其實相當于英特爾的10nm,但是臺積電率先拿出了成品。三星貌似也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7nm產品。可以看出,摩爾定律確實放緩了。22nm是在2010年左右出來的,到了2017年現在,技術節點并沒有進步到10nm以下。 而且2016年,ITRS已經宣布不再制定新的技術路線圖,換言之,權威的國際半導體機構已經不認為,摩爾定律的縮小可以繼續下去了。這就是技術節點的主要現狀。 3結語 技術節點不能進步,是不是一定就是壞事。其實不一定。28nm這個節點,其實不屬于前面提到的標準的dennardscaling的一部分,但是這個技術節點,直到現在,仍然在半導體制造業界占據了很大的一塊市場份額。臺積電、中芯國際等這樣的大代工廠,都是在28nm上玩得很轉的。為何,因為這個節點被證明是一個在成本、性能、需求等多方面達到了比較優化的組合的一個節點,很多芯片產品,并不需要使用過于昂貴的FinFET技術,28nm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有一些產品,比如主流的CPU、GPU、FPGA、memory等,其性能的提升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于芯片制造工藝的進步。所以再往后如何繼續提升這些產品的性能,是很多人心中的問號,也是新的機會。
導電橡膠通常是指體積電阻在10的9次歐姆厘米以內,由于橡膠是優良的絕緣體,體積電阻大于10的14次左右。導電橡膠分為防靜電級別導電橡膠,體積電阻在10的5次至10的9次方之間,導電炭黑填充的導電橡膠,體積電阻通常可保持在幾千歐,甚至更低到一二百歐,再低低于50歐姆厘米的已經是難度非常大。當體積電阻低于10歐姆厘米以下時,導電橡膠即具有電磁屏蔽功能。下文講的即是體積電阻在10歐姆厘米以下,主要用于電磁屏蔽場合。 導電橡膠是否真的能導電? 依據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只有電壓降時,總是會存在一定電流流動,只是電流太小,人感覺不到。導電橡膠的體積電阻相對金屬還是很大,依據體積電阻與距離成反比的關系,距離越長,阻值越大。在醫用電極上,導電橡膠已經被廣泛應用,此時導電橡膠電極較薄,一般是在1mm以下,電極只是在上下二個面接觸,即距離只有1mm,這時導電橡膠是完全通電的。 導電橡膠是將玻璃鍍銀、鋁鍍銀、銀等導電顆粒均勻分布在硅橡膠中,通過壓力使導電顆粒接觸,達到良好的導電性能。在商業上都有應用。其主要作用是密封和電磁屏蔽。產品可以模壓或擠出成形,有片裝或其他的沖切形狀可供選擇。屏蔽性能高達120dB(10GHz)。分為CONSIL-NC(石墨鍍鎳填硅橡膠)CONSIL-V(銀填充硅橡膠擠出襯墊)CONSIL-A(鋁鍍銀填硅橡膠)CONSIL-N(鎳鍍銀填硅橡膠)CONSIL-C(銅鍍銀填硅橡膠)SC-CONSIL(石墨填硅橡膠CONSIL-R(純銀填硅橡膠)CONSIL-II(銀填硅橡膠模制襯墊)等。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表示,第三季受俄烏戰爭、中國封城、通膨壓力與客戶庫存調節等負面因素影響,導致全球IC設計產業營收動能下滑,2022年第三季全球十大IC設計業者營收達373.8億美元,季減5.3%。高通仍居產業龍頭之位,博通由于高階網通芯片銷售情況良好,超車NVIDIA(英偉達)與AMD(超微)至排名第二,NVIDIA與AMD因個人電腦與挖礦需求疲弱,排名分別下滑至第三與第四。 高通手機業務處理器與5G數據機芯片銷售較第二季成長,加上車用部門與業界擴大合作,兩大產品部門營收分別季增6.8%與22.0%,彌補射頻前端芯片營收衰退,帶動第三季營收達99億美元,季增5.6%,穩居全球第一。博通半導體解決方案銷售表現不俗,高階網通市場穩定需求推動下,營收達69.4億美元,季增6.8%,收購云端運算業者VMware(威睿)仍在審查階段,若收購完成后有機會挑戰第一位置。 NVIDIA資料中心與車用業務皆有成長,但仍難彌補挖礦市場急凍導致顯卡需求疲軟的營收沖擊,游戲應用與專業視覺化解決方案業務分別季減32.6%與44.5%,本季營收60.9億美元,季減14.0%。AMD資料中心業務營收季增8.3%,對內部而言首度超過客戶端部門的營收表現,然而個人消費電子需求走弱,客戶端業務(含桌上型、筆電處理器與芯片組)營收驟減52.5%,本季整體營收55.7億美元,季減15.0%。 Marvell網通產品組合含資料中心、企業專網、汽車等領域,為需求相對穩健市場,營收達15.3億美元,季增2.5%。本次重回榜上的音訊芯片大廠CirrusLogic(思睿邏輯),是低功耗、高精度混合訊號處理解決方案的領導廠商,即使Android手機市況不佳,但旗艦級Android手機音訊芯片市場導入度再度提高,受惠蘋果iPhone14系列大單挹注,整體市況不佳環境營收仍達5.4億美元,季增37.3%。 臺系業者部分,聯發科持續受中系品牌手機銷售不振與客戶庫存調整影響,手機、智慧裝置平臺、電源管理芯片皆呈季減,營收46.8億美元,季減11.6%,持續以降低庫存為首要目標。瑞昱雖網通、車用產品組合銷售穩定,但占32%的電腦產品組合市況疲弱,營收9.8億美元,季減5.5%。聯詠受面板減產、客戶端庫存持續去化影響,系統單芯片與顯示驅動芯片兩大產品線雙雙價量齊跌,營收下滑至6.4億美元,季衰退39.9%,為降幅最大業者。中國韋爾半導體CMOS影像感測器、觸控暨顯示驅動芯片、類比芯片等產品以手機為主要應用,受中國封控、手機市況不佳影響,營收5.1億美元,季減25.8%。 TrendForce表示,IC設計業者受產品組合規劃不同,如資料中心、網通、物聯網、汽車等產品組合需求穩定,但消費電子、面板、挖礦等需求走弱,終端拉貨力道縮手影響,營收互有增減。面對近期低迷市況,第三季半數以上IC設計業者營收均呈現衰退。 展望2022年第四季至2023年第一季,高通膨環境下,年底購物節慶對消費電子的消費動能回升力道有限,加上客戶端的高庫存仍需時間去化,對IC設計業者來說將是極具挑戰的兩季,營收呈現季減可能性不低。但各業者皆在產業低谷,持續降低自身庫存同時提高現金水位,產品拓展至資料中心、汽車等領域,為日后整體半導體產業再度回溫做好準備。 半導體投資銳減,初創芯片公司陷入倒閉潮 據外媒theregister報道,隨著經濟衰退將投資者對半導體初創公司的天文數字炒作帶回現實,一些風險投資支持的公司認為現在是為下一個繁榮時期建設的合適時機,而其他公司則跌跌撞撞并崩潰。 報道指出,半導體初創公司的全球風險投資資金在經歷了幾年的溫和增長后,在2020年和2021年達到了新的高度,但今年的經濟現實已經轉化為依賴投資者現金生存或發展的私營硅公司的資本大幅減少。 根據PitchBook提供的數據,截至12月5日,2022年全球半導體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達到78億美元。與去年創紀錄的145億美元投資者注入硅公司的資金相比下降了46%,與2020年的103億美元相比下降了24%。 與此同時,今年全球半導體融資交易數量下降至618筆,與去年記錄的771筆交易相比僅下降了近20%,實際上比2020年的511筆融資高出近21%. 投資者審查增加,給一些初創企業帶來更大風險 私人投資者和芯片設計師RutaBelwalkar告訴TheRegister,今年經濟活動放緩增加了投資者對半導體初創企業生存能力的審查。 雖然芯片公司的門檻一直高于軟件初創公司,因為他們是資本密集型的,但投資者的錢以前更容易獲得。 “但現在具體來說,他們要問的是,‘你有客戶嗎?你的第一個芯片流片了嗎?你有未來幾代人的路線圖嗎?’”Belwalkar說。 Belwalkar指的是無晶圓廠芯片設計公司,它們需要籌集足夠的資金來雇用人員、設計集成電路,然后支付數千萬美元用于流片,這是設計過程的最后一步,將光掩模發送給合同芯片制造商(就像臺灣的臺積電)制造。 今年顯然失去了投資者興趣的一家芯片設計初創公司是Mythic。 這家總部位于德克薩斯州的公司去年籌集了7000萬美元,試圖通過為邊緣AI用例設計模擬芯片脫穎而出,但根據11月的一份報告,它在能夠產生收入之前就耗盡了風險投資資金,這個消息由一名高級管理人員于11月發布,但該公司的高官拒絕進一步置評。 Belwalkar表示,如果其他芯片設計初創公司很快遭遇類似的倒閉,她不會感到驚訝,因為他們沒有足夠快地從研發過渡到商業化。 “現在,如果一家初創公司沒有辦法在明年生存下來,并且他們無法在明年年中籌集到資金,那么他們可能會用完錢。我并不是說他們的IP不好或其他什么.只是有很高的機會。在團隊中維持這么多人,這很艱難,“她說。 或者,如果有感興趣的買家,一家初創公司最終可能會被收購。 然而,根據PitchBook分析師布倫丹·伯克(BrendanBurke)最近關于AI芯片初創公司狀況的一份報告,對并購交易以及現有半導體公司開發能力的監管審查力度加大,可能會削弱這種興趣。 Burke正在談論西方監管機構的反對意見,這些反對意見扼殺了英偉達今年早些時候以660億美元收購Arm的出價,以及英特爾和AMD在過去幾年中分別進行的收購——分別是HabanaLabs和Xilinx——這提高了他們各自的AI芯片能力. 在一個領域,芯片初創公司可能會看到更多的并購興趣,那就是汽車。因為與專注于汽車的芯片公司相比,AMD和Nvidia等規模較大的公司缺乏一些能力。 Burke說:“市場規模鼓勵初創公司在這個市場下大賭注,以從以英飛凌、恩智浦和瑞薩為首的汽車芯片制造商手中奪取市場份額。” 商業化有人磕磕絆絆,有人挺胸前進 即使一家半導體初創公司開始向客戶銷售產品,也不能保證未來的成功,當經濟不景氣時,這一現實會變得更加明顯。 Graphcore是一家資金充足的總部位于英國布里斯托爾的AI芯片初創公司,旨在與Nvidia競爭,據報道,在失去與微軟的關鍵交易后,由于其他財務困境,今年其私人估值被削減了10億美元。《泰晤士報》在10月份報道說,雖然Graphcore去年的收入略有增長,達到500萬美元,但公司的虧損也同樣增加到1.85億美元。該報補充說,這些困境促使Graphcore今年裁員約170人。 Graphcore在給到時代周刊的一份聲明中表示:“Graphcore擁有大量現金儲備并且處于有利位置……然而宏觀經濟背景極具挑戰性。這意味著圍繞我們的優先事項做出一些艱難但必要的決定,以使我們在2023年處于可持續增長的最佳位置。” 由兩位專注于AI的風險資本家撰寫的2022年AI現狀報告強調了小型AI芯片公司與Nvidia競爭的困難,表明GPU在AI研究論文中的引用率是Graphcore、英特爾HabanaLabs部門芯片其他三家資金雄厚的初創公司(CerebrasSystems、SambaNova和Cambricon)的90倍。在規模較小的Nvidia競爭對手中,Graphcore在2021年和2022年的研究論文中被引用次數最多。 硅谷晶圓級AI芯片公司CerebrasSystems的首席執行官AndrewFeldman告訴TheRegister說:“我們有多年的經驗,我們有很多付費客戶,這是我認為其他人所不具備的。” Feldman拒絕討論他自己公司的財務數據,但他表示,客戶“逐年”購買了更多的系統。他補充說,這家初創公司在接下來的六到九個月內不必再籌集一輪資金。 “你怎么知道你在艱難的市場中什么時候做得好?那就是在當你的客戶購買更多,當你有更多的客戶,當你為他們解決真正困難的問題時,”他說。 對于某些人來說,現在是構建的最佳時機 Cerebras并不是唯一一家在經濟低迷時期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風險投資支持的硅公司,對于兩家初創公司而言,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計劃如何利用半導體領域的兩種增長趨勢。 其中之一是Eliyan。這家硅谷初創公司在11月宣布,它已經籌集了4000萬美元的資金,以將其芯片到芯片互連技術商業化,該公司聲稱這將使chiplet設計——越來越多地被業界接受為設計芯片的卓越方式——更多比先進的封裝解決方案經濟高效。 Eliyan的首席執行官RaminFarjadrad告訴TheRegister,隨著經濟對半導體公司利潤率的拖累,對其解決方案的需求增加了,因為它可以幫助他們在未來節省小芯片制造成本。 “作為我們技術的一部分,我們通過消除先進封裝提供的關鍵之一是改善這些類型產品的總體成本,”他說。 Farjadrad說,當前的經濟低迷還帶來了其他好處。隨著行業需求降溫,Farjadrad說他已經能夠以更少的錢更快地獲得某些材料。隨著今年早些時候半導體股票的下跌,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變得不那么激烈,這使得Eliyan更容易從大公司聘請技術人才。 “甚至在六個月前,我們可能還難以從大公司挖到真正優秀的人才,因為他們的[限制性股票單位]很高等等,”他說。“但現在,這要容易得多。人們甚至主動找我們,所以我們不必花那么多錢來招聘。” AsteraLabs也處于招聘狂潮之中,盡管這家半導體初創公司最初并不打算作為一家私人控股公司這樣做更長時間。那是因為它曾希望在年底前上市,然后又決定不上市。 相反,AsteraLabs今年從投資者那里籌集了另一輪融資,價值1.5億美元,估值增加了兩倍多,達到32億美元,這與2022年科技公司估值大幅下降的趨勢背道而馳。 AsteraLabs的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JitendraMohan告訴TheRegister,這家硅谷公司不需要籌集更多資金,因為它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收入”并且擁有良好的資產負債表。 然而,AsteraLabs及其投資者認為該公司正處于重大機遇的風口浪尖,因為它正在開發芯片架構,允許超大規模和云客戶利用ComputeExpressLink。CXL是在新的基于英特爾和AMD的服務器中引入的標準,除其他外,它將實現更便宜、更靈活和更大的DRAM配置以及內存池。 “我們發現自己在CXL上處于領先地位。我們的投資者和我們一起審視了這家公司并說,‘看,是時候踩油門了’,”他說。 收錄于合集#半導體產業 176個 上一篇碳化硅單晶襯底加工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當地時間2月15日,德州儀器(TI)宣布,將在美國猶他州李海(Lehi)建造第二座300mm晶圓廠。德州儀器計劃在猶他州李海建造第二座300毫米半導體晶圓制造廠,這是該公司在猶他州110億美元投資的一部分。 報道稱,新工廠將位于德州儀器現有300毫米半導體晶圓廠LFAB廠的旁邊,第二座工廠建成后,將與現有的工廠合并,并最終作為一家工廠運營。新的晶圓廠將為德州儀器額外創造約800個工作崗位,以及數千個間接就業崗位。 新工廠預計將于2023年下半年開始建設,最早將于2026年投產。新工廠的成本包含在TI此前宣布的擴大制造能力的資本支出計劃中,并將與TI現有的300毫米晶圓廠形成互補晶圓廠, 據悉,德州儀器于2021年收購了位于李海的12英寸晶圓廠LFAB,于2022年底投入生產,可支持65nm和45nm生產技術制造模擬和嵌入式處理芯片,產品可應用于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太空望遠鏡等領域。據官網介紹,德州儀器對李海LFAB工廠的投資將達到約30億至40億美元。 更多新聞 #機構:2023年全球半導體營收衰退5.3% 據聯合新聞網報道,研究機構國際數據信息(IDC)預期,受庫存調整及需求疲軟影響,2023年全球半導體總營收將衰退5.3%。 IDC全球半導體與賦能科技研究集團總裁MarioMorales日前表示,庫存調整自2022年上半年開始,并延續到2022年下半年,預期將于2023年上半年落底。 Morales預估2023年全球半導體總營收將年減5.3%,前三季度均較去年有所減少,第四季有所增長。其中,2023年物聯網市場恐將衰退3.1%,數據中心市場將下滑5.5%,儲存市場將衰退達23.8%。但汽車與通信市場可望上升,將分別增長2.1%及1.3%。 晶圓代工方面,營收表現將相對平穩,預估將小幅衰退1.8%。Morales表示,臺積電因在先進制程技術具領先地位,表現可望優于半導體產業水平。 Morales預估,2024年晶圓代工營收可望增長18.6%至1438億美元,2026年將逼近1947億美元規模。 #捷捷微電:公司超結MOS已量產 主要應用于高壓應用領域 2月15日,捷捷微電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應用的產品銷售占比還不是很高,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有部分TVS產品用于充電樁上,主要是提供安全保護。另外,公司超結MOS已量產,主要應用于高壓應用領域,有充電器電源、工業電源、充電樁、車載OBC、光伏儲能等。 另據了解,捷捷微電8寸產線“高端功率半導體器件產業化項目”(一期)基礎設施及配套等建設已完成,二期設備也在逐步投入中。目前一期進度符合預期,試生產的產品良率也在預期內。 #看好氮化鎵市場 德州儀器擬擴大日本福島工廠產能 德州儀器(TI)日本負責人SamuelVicari日前接受日經新聞專訪,透露將擴大在日氮化鎵晶圓產能。 Vicari表示,“雖然整體市場放緩是事實,但我們涵蓋的一些市場仍然表現良好,例如汽車。對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以提高(供應網絡)效率的需求也很強勁。這些應用需要成熟制程產品,供需仍然緊張。” Vicari透露,公司正繼續積極投資擴大制造能力,“在以使用200mm晶圓的生產線為中心的日本,我們生產特殊產品(多種產品的小批量生產)。特別是,使用氮化鎵(GaN)的產品是一項高需求。我們將主要投資福島縣的會津工廠以擴大產能。我們將縮小目標并投資于重要技術。”
9月8日,宏光半導體發布公告,公司近日與協鑫集團有限公司訂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展開長期戰略合作。 根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公司與合作方擬于氮化鎵(GaN)功率芯片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開展密切合作,包括:(i)合作方或其下屬公司將投資公司或公司下屬公司的股權,雙方建立深度合作;(ii)雙方將在境內成立新能源合營公司布局GaN芯片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包括但不限于充電╱換電技術及設備,儲能技術及其設施,分布式光伏逆變器等;(iii)公司將向合營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共同開發基于矽基功率芯片及第三代半導體之應用產品;及(iv)合作方基于其在新能源產業之領先地位及全面布局,將協助公司及合營公司進入新能源產業供應鏈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宏光半導體主要從事半導體產品,包括發光二極管燈珠、新一代半導體氮化鎵芯片、GaN器件及其相關應用產品以及快速充電產品的設計、開發、制造、分包服務及銷售。 據悉,2021年8月,宏觀照明發布公告改名為“宏光半導體”,同時宏光半導體實現了對國內從事第三代半導體GaN芯片一體化生產能力的IDM供應商FastCharging的全資控股,正式跨入第三代半導體時代。 此后,宏光半導體在氮化鎵上的布局不斷加快。 2022年3月24日,宏光半導體(06908.HK)發布公告,與GUHHoldingsBerhad(3247.KL)訂立無法律約束力諒解備忘錄,有意在將公司快充電池及氮化鎵(GaN)器件產品銷售擴展至馬來西亞及東南亞,擴大收入來源。同時,與科通芯城集團(00400.HK)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意在打通國內芯片銷售渠道。3月29日,公司再發公告稱全資附屬公司徐州金沙江半導體有限公司與GaNSystemsInc.(GaNSystems)于互聯網數據中心電力基礎設施成功進行首次公開GaN行業實地試驗,實現為數據中心節省最高20%的能源消耗的重大突破。 據悉,GUHHoldingsBerhad為馬來西亞上市公司,主要從事制造印刷電路板業務。此次合作除了擴展銷售市場外,宏光半導體還將為GUH提供電池工廠之建設計劃及采購相關設備,并向GUH提供100兆瓦時儲能站之全套模塊設備。 與此同時,宏光半導體宣布引入重磅客戶羅馬仕。公司稱子公司和羅馬仕與鴻智電通各自訂立了為期三年的戰略合作協議。羅馬仕是一家在全球范圍內提供高質素移動能源技術的創新科技公司,其主要的產品是移動電源、車用充電器及變壓器。另一家合作伙伴,鴻智電通則擁有超過20年的相關芯片設計及技術經驗,擁有多項注冊專利及知識產權技術,專注于智能能源電池電機的高壓快速充電、儲能、電池管理系統及電機控制芯片。 這次的合作,將由宏光子公司提供半導體、GaN相關產品及快速充電電池芯片組系統解決方案,鴻智電通提供EPC300X主控芯片,羅馬仕負責提供需求和系統方案驗證。三者將達成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有望充分協同各自體系資源和能力,發揮各自優勢,加快GaN領域布局,合力創建第三代半導體新格局。 在宏光半導體加速發展的兩年時間里,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首次頒發的終身成就獎的王寧國博士擔任公司非執行董事、中芯國際創始人兼原CEO張汝京擔任公司高級顧問,兩位高咖位人物的空降入局也使得宏光半導體聲名鵲起。 當下以氮化鎵(GaN)以及碳化硅(SiC)技術為代表第三代半導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宏光半導體此番布局依舊不算遲,有望成長為半導體行業的“新黑馬”。
導電橡膠通常是指體積電阻在10的9次歐姆厘米以內,由于橡膠是優良的絕緣體,體積電阻大于10的14次左右。導電橡膠分為防靜電級別導電橡膠,體積電阻在10的5次至10的9次方之間,導電炭黑填充的導電橡膠,體積電阻通常可保持在幾千歐,甚至更低到一二百歐,再低低于50歐姆厘米的已經是難度非常大。當體積電阻低于10歐姆厘米以下時,導電橡膠即具有電磁屏蔽功能。下文講的即是體積電阻在10歐姆厘米以下,主要用于電磁屏蔽場合。 導電橡膠是否真的能導電? 依據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只有電壓降時,總是會存在一定電流流動,只是電流太小,人感覺不到。導電橡膠的體積電阻相對金屬還是很大,依據體積電阻與距離成反比的關系,距離越長,阻值越大。在醫用電極上,導電橡膠已經被廣泛應用,此時導電橡膠電極較薄,一般是在1mm以下,電極只是在上下二個面接觸,即距離只有1mm,這時導電橡膠是完全通電的。 導電橡膠是將玻璃鍍銀、鋁鍍銀、銀等導電顆粒均勻分布在硅橡膠中,通過壓力使導電顆粒接觸,達到良好的導電性能。在商業上都有應用。其主要作用是密封和電磁屏蔽。產品可以模壓或擠出成形,有片裝或其他的沖切形狀可供選擇。屏蔽性能高達120dB(10GHz)。分為CONSIL-NC(石墨鍍鎳填硅橡膠)CONSIL-V(銀填充硅橡膠擠出襯墊)CONSIL-A(鋁鍍銀填硅橡膠)CONSIL-N(鎳鍍銀填硅橡膠)CONSIL-C(銅鍍銀填硅橡膠)SC-CONSIL(石墨填硅橡膠CONSIL-R(純銀填硅橡膠)CONSIL-II(銀填硅橡膠模制襯墊)等。
在剛剛落幕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瀚博半導體、壁仞科技、天數智芯、寒武紀、地平線等一眾國產AI芯片公司紛紛亮出了最新的技術和產品。 與之前不同,今年各企業展示的重點不再局限于芯片產品本身的技術和指標,而是更多地引入了芯片落地場景的演示。看來,注重芯片產品的落地應用,已經成為國產AI芯片行業發展的明顯趨勢。AI芯片賽道火熱,玩家眾多,其中,有一家出身大廠的低調公司——昆侖芯科技。昆侖芯科技前身為百度智能芯片及架構部,即以前的“百度昆侖”。 9月6日,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在2022智能經濟高峰論壇上透露,昆侖芯3代將于2024年初量產。此前,昆侖芯1、2代已實現量產,并達到數萬片規模部署。據一位接近昆侖芯科技的專業人士透露,昆侖芯科技的收入規模去年就已經達到億級。 作為互聯網大廠下場造芯的代表,昆侖芯科技憑什么在國產AI芯片角逐場上殺出重圍?從離開百度成立,到即將量產第三代芯片,讓我們一窺這家低調潛行的AI芯片公司的成長軌跡。 01.十年韜光養晦,扎實部署數萬片 今年6月,昆侖芯科技正式成立一周年。作為一家致力于研發前沿科技的芯片公司,“務實”是昆侖芯科技的基因,其核心團隊在芯片技術方面已經有十年的經驗積累。2011年起,昆侖芯核心研發團隊就開始在百度內部進行AI異構計算方向的探索,CEO歐陽劍更是國內最早參與異構計算與硬件計算加速項目的工程師之一,精通各類計算機體系結構。 百度十余年的業務經驗積累,為昆侖芯注入了強大的場景基因。也正因如此,昆侖芯團隊更能從AI落地的實際需求出發,按照復雜前沿的人工智能場景需求來迭代架構。歐陽劍曾說:“AI芯片企業必須堅持科技創新、以客戶為導向”。AI芯片企業在架構上要創新,要面向產業實際,才有可能在技術和產業化上突出重圍。 從2018年至今,昆侖芯的云端AI芯片已經迭代兩代,并且實現了數萬片的規模落地。昆侖芯1代已經在百度搜索引擎、小度等業務中部署超過兩萬片,昆侖芯2代也于2021年8月實現量產,且已在互聯網、智慧工業、智慧城市、智算中心、智慧交通、科研等領域實現規模部署。 02.“芯”無旁騖,自研核心架構 業界普遍認為,如果一個團隊有很強的工業界背景,那么他們的學術能力就會稍弱。但昆侖芯科技是一個特例,他們在芯片頂會HotChips上發表了四篇論文,這一點是國內其他大多數AI芯片團隊無法做到的。 2011年,歐陽劍及其團隊開始用FPGA做AI加速架構的研發,2017年,他們在HotChips上正式發布了自研的昆侖芯XPU架構。據昆侖芯科技CEO歐陽劍透露,這個X是多樣性(diversified)的意思,昆侖芯的XPU架構從設計理念上兼顧了通用性、易用性和高性能。通用性對于技術和產品都非常重要。昆侖芯團隊之前做AI場景相關業務時發現,如果為不同的場景專門定制技術,那么技術的生命周期就會非常短。因為定制技術的適用范圍窄,不能重復適用。這會浪費研發成本,降低研發效率,也會導致技術積累上的斷層。正因如此,昆侖芯XPU架構從設計之初,就并非針對某一特定算法、模型、場景、公司而定制,而是追求通用性、靈活性、易用性。 03.加速落地,非百度業務營收過半 除了在百度的搜索、小度、商業化等場景中不斷深耕,昆侖芯科技也一直在探索非百度業務的落地。 去年10月,昆侖芯拿下某省級司法體系千萬級智慧檢務綜合平臺項目。此前,昆侖芯AI芯片在湖北宜昌的“超級電腦”上應用部署,該電腦最大算力達51200萬億次/秒。今年3月,昆侖芯科技拿下了北京市實驗室服務保障中心的千萬級AI大單,助力北京市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發機構“訓練”大模型;9月2日,百度智能云-昆侖芯(鹽城)智算中心在江蘇鹽城上線,算力規模達200P。 近期,昆侖芯科技在生物計算領域也有了新突破。昆侖芯的產品在Alphafold上的測試效果較業界主流方案速度有明顯提升,最高可提速10倍。此外,昆侖芯的產品在ESM-1b、MSA-Transformer、Grover等其他經典生物計算模型的測試上也有明顯的延時優勢。 過去一年,昆侖芯科技積極探索非百度業務的落地,成果頗豐。據相關人士透露,2022上半年,非百度業務的營收在昆侖芯科技整體營收中占比已經過半。這說明昆侖芯科技正在擺脫“產品僅在百度內部使用”的刻板印象,加速外部客戶拓展。 公開資料顯示,昆侖芯科技在今年6月完成了新一輪融資,但并未透露具體金額。 04.殺出重圍后昆侖芯憑什么持續領跑? 歐陽劍在2022WAIC芯片論壇上說:“從過去10余年的歷史來看,無論是云計算還是更早的移動互聯、PC、大型機,每一個時代的設備供應商和芯片供應商都會面臨重新洗牌。對于創業公司而言,如何才能在宏大的產業方向中,抓住場景和技術創新,構建‘雙驅動’模式,這一點很重要。” 光靠技術和概念,公司無法持續運營,所以場景落地對于AI芯片公司很重要。國產AI芯片只有落地,才能為王。近年來,政策和資本加速推動AI芯片行業向前發展,國產AI芯片市場態勢火熱,眾多玩家開始角逐。憑借十年的技術沉淀和豐富的產業落地,昆侖芯在國產AI芯片角逐場中殺出重圍。在今年6月的一周年慶典上,昆侖芯科技發布了“開放坦誠、務實自驅、追求卓越、突破創新、共生共贏”的企業價值觀。在行業略顯浮躁的背景下,有不少員工表示,“務實”是昆侖芯最明顯的特質之一。
深耕半導體硅片、功率器件、射頻芯片,依托產業鏈一體化優勢,穩步擴產鑄就業績高增長。立昂微成立于2002年,主營半導體硅片、半導體功率器件、化合物半導體射頻芯片三大板塊。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已經成長為目前國內屈指可數的從硅片到芯片的一站式制造平臺,形成了以盈利的小尺寸硅片產品帶動大尺寸硅片的研發和產業化,以成熟的半導體硅片業務、半導體功率器件業務帶動化合物半導體射頻芯片產業的經營模式。 投資要點: 1)半導體硅片:產品實現從6寸到12寸、輕摻到重摻、N型到P型等領域全覆蓋,客戶包括中芯國際、華潤微、華虹宏力、士蘭微等國內主要晶圓廠及IDM廠商。2021年公司6寸和8寸產線長期滿負荷,產銷兩旺,硅片業務營收14.6億元,同比增長50%,毛利率45.5%。產能建設方面,衢州月產15萬片12寸硅片,覆蓋14nm以上技術節點邏輯電路、圖像傳感器件、功率器件;國晶半導體聚焦12寸輕摻拋光片,2023H2預計月產能15萬片。8寸拋光片月產能27萬片,6寸拋光片月產能60萬片;預計到2022年4月份6-8寸外延片將達到月產能65萬片。我們看好公司硅片業務隨國內晶圓廠同步快速發展,量價齊升。 2)半導體功率:主要產品為6寸肖特基芯片、MOSFET芯片、TVS芯片。2021年公司半導體器件聚焦光伏(出貨占比46%)、汽車電子(出貨占比20%左右)下游應用,全年維持滿產滿銷狀態,依托硅片產業鏈一體化優勢,實現營收10.07億元,同比增長100%;實現毛利率50.95%,較2020年提升21%。客戶包括ONSEMI、揚州虹揚、陽信長威、國內外功率器件封裝企業,并通過博世、大陸集團、法格、長城汽車、比亞迪等認證。產能建設方面,目前功率半導體月產17.5萬片,預計今年6月底達到23.5萬片/月。我們看好公司半導體功率業務依托產業鏈一體化和差異化競爭優勢,長期高增長。 3)半導體射頻:立昂東芯6寸砷化鎵芯片產能規模和工藝水平位居國內第一梯隊。2021年砷化鎵芯片業務實現營收4411萬元,同比增長474%,毛利率較2020年大幅改善,擁有了包括昂瑞微、芯百特等在內的60余家優質客戶群,正在持續開展客戶送樣驗證工作。產能建設方面,杭州基地已建成年產7萬片并實現批量出貨,海寧基地有年產36萬片的射頻芯片產能布局,即將開工建設。隨著公司射頻芯片產能順利爬坡和成本管控逐步落實,預計今年將實現盈虧平衡。 盈利預測:公司作為國內半導體硅片龍頭,充分受益于中國半導體國產替代加速,業績快速釋放,預計2022-2024營收分別為38.3、50.43、62.91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99、13.5、17.37億元,對應P/E42、31.07、24.16倍,維持“強烈推薦”評級。
顯示面板是手機、電視、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安防監控設備、車載顯示屏等設備必不可少的組成部件。顯示面板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階段: · 20世紀20年代CRT(CathodeRayTube,陰極射線管)技術作為第一代顯示技術被正式商業化,代表產品:黑白及彩色CRT電視。 · 20世紀90年代,等離子技術、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顯示)技術并行。2000年后,等離子技術逐步退出市場,LCD(液晶技術)逐漸成為全球最主流的顯示技術。 · 2010年左右,OLED商業化進程得到了實質性進展,之后AM-OLED逐漸成為中小尺寸平板顯示的主流,但因壽命問題無法在大屏幕市場取代LCD,也無法在超大屏幕市場取代LED。 · 未來Mini/MicroLED有望成為下一代主流技術。 顯示面板分類: ·全球顯示面板市場以LCD為主,新顯示賽道快速增長。LCD由于其技術的成熟性,以及在大屏幕顯示領域如電視、筆記本電腦等的廣泛應用,市場需求和占比較大。 ·2020年,全球LCD面板出貨量高達2.33億平方米,占全球顯示面板96%市場份額。LCD面板保有量高,未來將繼續穩定在高出貨量水平,預計2025年將達到2.79億平方米。OLED因其獨特的柔性特質,能滿足曲面和折疊屏的需求,被廣泛應用于手機等小屏幕產品,同時也應用于一些新興的電子產品如智能穿戴和VR設備等。 ·2020年,全球OLED面板出貨量僅為9.7百萬平方米,但從2021年起預計將以16.34%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2025年有望達到25.1百萬平方米。根據Omdia數據,面板各下游應用領域不斷拓展與市場需求穩步增長,TV、移動設備作為最大應用類別保持平穩增長;商用、車載等新顯示賽道快速增長。 全球顯示面板行業市場規模(出貨量,單位:百萬平方米): 顯示行業主要下游穩步增長(單位:百萬平方米): LCD已取得主導,OLED投入加大。相較于韓國與中國臺灣地區,中國大陸顯示面板發展較晚。隨著京東方等國產面板廠商的崛起,中國大陸顯示面板以20.23%的年復合增長率快速追趕,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43.6百萬平方米增長至2020年的91.1百萬平方米,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21.2百萬平方米。 LCD面板方面至2025年我國在全球市場的出貨量占比將達到45.28%;OLED領域起步較晚,主要受制于行業較高的技術壁壘早期發展緩慢,但近年隨著我國的投入不斷加大,整體OLED產能快速增長。2020年我國OLED面板產量占全球產量的比重12.37%,首次突破10%,預計2025年將上升至24.3%。 中國顯示面板行業市場規模(出貨量,單位:百萬平方米): 中國大陸顯示面板占全球份額: DDIC,即面板顯示驅動芯片,是顯示面板的主要控制元件之一。LCD驅動芯片為LCD顯示屏中的燈珠提供穩定的電壓或電流驅動信號,從而控制燈珠的光線強度和色彩,并在液晶片板上變化出不同深淺的顏色組合,進而保證顯示畫面的均勻性和穩定性。而OLED驅動芯片主要通過向OLED單元背后的薄膜晶體管發送指令的方式,實現對OLED發光單元的開關控制。 手機LCD顯示模組及驅動芯片: 顯示驅動芯片市場規模增長速度略高于顯示面板市場: ·受益于全球顯示面板出貨量的增長,顯示驅動芯片市場規模也快速增長。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出貨量從2016年的123.91億顆增長至2020年的165.40億顆,年復合增長率為7.49%。預計未來顯示技術的升級與下游應用的拓展將推動顯示驅動芯片市場的進一步增長,到2025年出貨量增至233.20億顆。 ·和下游顯示面板市場相對應,全球顯示驅動芯片以LCD驅動芯片為主,預計未來將繼續穩定在高出貨量水平,OLED驅動芯片隨著OLED屏的高速增長份額逐漸提高。目前LCD驅動芯片已經實現穩定供應,且TFT-LCD已大量轉向TDDI,該市場已經進入成熟甚至過度競爭階段。 ·隨著智能手機、電視等電子設備對液晶面板的需求不斷增長,顯示驅動芯片市場預計將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快速增長,其主要增長引擎包括高分辨率、集成功能需求的增加以及平均售價的降低。 全球DDIC市場規模(單位:億顆): 中國DDIC市場規模(出貨量): 在新興應用領域強勁需求帶動下,2021年增速或達到周期性峰值: ·根據CINNOResearch數據,2021年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市場規模預計增至138億美元,增長率將達到56.8%為近年來的最高峰,也為全球集成電路芯片市場中成長力度最大的細分產業之一。目前,由于晶圓代工與封測產能短缺導致短期晶圓與封測價格不斷上漲;同時,全球顯示面板市場的增長也帶動了顯示驅動芯片長期需求量的增加。 ·2020至2021年間,雖然市場需求量大幅增加,但是全球晶圓產能投資中8英寸產能增量有限,尤其是在90~150nm制程節點產能短缺更為明顯。因此,價格上漲為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市場規模上升的主要推動力(預計2021年價格帶動營收規模增長約53%,出貨量帶動營收增長約2%)。 隨著面板制造產能持續向國內轉移,大陸已經奠定了全球面板制造中心的地位,相應的大陸市場也成為全球驅動芯片主要市場。CINNO預計2021年國內顯示驅動芯片市場規模將同比大幅增長68%至57億美金,至2025年將持續增長至80億美金,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將達9%。 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市場規模: 中國驅動芯片市場規模(單位:億美元): TDDI開辟新領域成長: ·顯示驅動芯片的功能集成是當下主流的技術發展方向,面對智能手機更高屏占比的發展趨勢,顯示驅動芯片與觸控芯片的整合能夠有效減少顯示面板外圍芯片的尺寸,因此TDDI芯片的市場滲透率迅速提升,開辟了顯示驅動芯片領域的新戰場。未來,以車載電子為代表的其他電子設備也將廣泛采用TDDI芯片,推動市場維持高速增長。 ·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自2015年TDDI芯片首次問世以來,其出貨量由0.4億顆迅速提升至2019年的5.2億顆。未來,以車載電子為代表的其他電子設備也將廣泛采用TDDI芯片,推動市場維持高速增長,至2024年全球出貨量預計將達到11.5億顆,自2020年至2024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8.3%。 1)目前為智能手機液晶面板的主流驅動方案。除蘋果外,其他知名終端品牌的液晶面板機型高比例采用TDDI。根據Omdia數據,2020年用于智能手機的TDDI出貨量達到7.81億顆。 2)后疫情時期,遠程教育擴大化,平板電腦需求激增,TDDI在平板電腦顯示屏的滲透率迅速增長。隨著尺寸和分辨率的提升,一塊屏幕需要配備兩顆芯片,目前正在成為主流方案趨勢,根據Omdia數據,2020年用于平板電腦顯示屏的TDDI出貨量達到8400萬顆。 3)車載顯示器TDDI市場日趨成熟: ·目前面板廠商正在為車載顯示器積極開發in-cell觸控集成方案,芯片廠商在2020年起逐步開始量產TDDI解決方案。 ·汽車電子化的趨勢,推動車用電子零組件需求持續提升,其中車用觸控面板的使用量,有望在2022年迎來更大規模的爆發,帶動車用TDDI迎來首波拉貨高峰,據DIGITIMES信息,包括顯示驅動大廠Synaptics以及聯詠、奇景光電、敦泰都已經對此領域重兵部署,并在2022年啟動大量出貨。 ·根據Omdia數據,2020年車載顯示器的TDDI出貨量達到500萬顆。 全球TDDI芯片出貨量: 2020年LCDTDDI分下游占比(單位:萬顆): 大尺寸為切入口,中小領域伴隨產業轉移替代加速 顯示驅動IC的產業鏈大體由IC設計—晶圓代工—封測—面板廠構成,目前供給的瓶頸主要在于晶圓代工的產能。DDIC的產業鏈較為簡單,作為顯示屏成像系統的重要部分,其所在電子產品中所占的成本約10-15%,但因芯片嵌入數量較多,故在芯片設計行業中屬于毛利較低產品。而在產能緊張的階段,顯示芯片因其低毛利等特點,往往被晶圓代工廠擠壓產能。 由于顯示產品的多樣性,顯示類驅動IC的制程范圍也比較廣,其主要產品涵蓋了28nm-150nm的工藝段。其中NB和MNT等IT產品和TV主要為110-150nm;主要用于LCD手機和平板的集成類TDDI(Touch+DDIC)制程段在55-90nm;用于AMOLED驅動IC的制程段相對先進為28-40nm;其他規格較低的驅動芯片(穿戴、白電、小家電等分辨率較低應用)我們本章暫不做討論。 各顯示品類的驅動IC制程以及同類競品: 2021年各品類顯示驅動IC的供給呈現不同程度的緊張,除了自身的需求增長外,同制程內其他品類IC的晶圓消耗也會影響DDIC的供給。2021年最為缺貨的電源管理芯片,10M以下的低端圖像識別芯片以及指紋識別芯片等等的需求增加,會不同程度的擠壓TV和IT驅動芯片的晶圓供給;車載MCU芯片工藝主要集中在在28-40nm,使同樣在此制程段同時非常緊缺的AMOLED的DDIC供應難以得到快速補充。 DDIC占整體晶圓產能約3%,占晶圓代工廠產能約6%。根據DISCEIN數據,顯示驅動IC消耗的晶圓產能約250-270K/M,如參考2021年超過約9500K/M的晶圓產能,實際占比不到3%;如排除約5000K/M的IDM產能(如三星和英特爾等),剩下的晶圓代工產能(如臺積電、聯電、中芯國際等)約4500K/M,DDIC占其中不到6%的產能比重。 全球晶圓產能與主流DDIC消耗晶圓比重分布: 手機和TV消耗晶圓量較大: ·根據Omdia數據,大尺寸顯示驅動芯片(包括TV、MNT、NB和9寸以上TPC)占總需求的70%,其中液晶電視面板所用驅動芯片占大尺寸總需求的40%以上,因其每年約2.7億(2020年AVCRevo數據為272.2M)的面板出貨量和超過50%的UHD占比,對顯示驅動芯片的數量需求較大,其晶圓消耗占比也較高。 ·在中小型顯示驅動芯片市場,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最大。2020年,包含LCD面板驅動芯片和AMOLED面板驅動芯片在內,占驅動芯片總需求的20%,但由于手機的驅動芯片往往集成了觸控和T-CON的功能,單個晶粒面積是TV驅動芯片的三倍左右,導致消耗的晶圓量接近下游主流顯示的一半。 ·2021年IT線產品增長仍然較強,同時由于更高分辨率在電視面板中的滲透率提升,根據Omdia測算,主流顯示驅動芯片的總需求預計將在2021年增長至84億顆。 全球主要顯示驅動IC年度出貨量占比: 終端所需DDIC數量與面板尺寸、分辨率高低成正比,面板尺寸越大,分辨率越高、所需DDIC數量越多。未來隨著大面板屏幕尺寸繼續增加,各類屏幕分辨率、色域要求不斷提升,每臺終端產品所需的DDIC數量還將進一步增長。 終端產品與DDIC數量對應關系: 臺廠和韓廠占據了大部分顯示驅動市場份額。根據Omdia數據,大尺寸顯示驅動芯片市場中,臺廠份額最大。聯詠2020年份額為24%排名第一,其次是奇景光電和瑞鼎、以及三星旗下LSI和和LG旗下SiliconWorks。在智能手機領域,臺廠在LCD占主導地位,2020年近80%份額,聯詠和和奕力排名包攬前二。 2020年大尺寸顯示驅動芯片市場份額: 2020年LCD手機顯示驅動芯片市場份額: AMOLED領域韓廠因其技術優勢份額占優。三星旗下LSI在2020年占據超一半AMOLED顯示驅動市場份額,作為三星顯示SDC的專屬供應商,LSI和美格納(前身為Hynix半導體)尚未與中國大陸面板廠展開合作。聯詠和瑞鼎是2020年中國大陸面板廠的主要AMOLED驅動芯片供應商,市場份額在2020年分別為7%和6%。 2020年AMOLED手機顯示驅動芯片市場份額: 隨著中國大陸面板廠的份額提升,上游供應鏈的轉移帶動國內顯示驅動芯片行業快速發展。 大尺寸顯示驅動芯片領域,集創北方和奕斯偉增長顯著。奕斯偉在2020四季度為BOE最大的TV顯示驅動芯片供應商;集創北方在BOE、HKC惠科等面板大廠份額持續提升。2020年,集創北方和奕斯偉市場份額分別為3.2%和2%。 手機顯示驅動芯片領域,國內公司市場份額仍然較低,但呈現局部突圍態勢: · 豪威在2020年收購了新思的移動TDDI業務,積極結合其CIS產品優勢在中國市場進行擴張; · 集創北方在2020年底開始為品牌小米量產TDDI; · 云英谷于2020年三季度開始量產AMOLED驅動芯片; · 華為海思自研的OLED驅動芯片在2021下半年已經試產完畢,計劃2022年正式向供應商完成量產交付,該芯片樣本在2021下半年已經送至京東方、華為、榮耀等廠商處進行測試; · 中穎電子后裝AMOLED顯示驅動芯片已在2021年量產出貨,同時計劃在2022年中推出前裝品牌市場規格芯片。 TV顯示驅動:為國內廠商切入 顯示驅動領域的最佳入口 TV面板顯示驅動是消耗數量最多的顯示品類。顯示驅動IC通過電壓驅動面板的Source線來控制幾百萬個像素的開關狀態顯示畫面,在常規的IC設計下,對驅動IC用量影響最大的因素為分辨率。TV面板的單顆驅動IC一般擁有960-1366個驅動通道,常規設計下一個HD分辨率的OC需要三顆驅動IC,一般FHD需6顆,UHD則需12顆。 除了常規設計外,面板廠商也在開發Dualgate(一個驅動通道驅動兩列)或者triplegate(一個驅動通道驅動三列)設計,入門級的32寸HD有1顆或者2顆的驅動IC設計,但目前UHD占整體TV比重超50%,這類方案在分辨率越來越高的情況實際難以實現。根據DISCEIN數據,TV面板所需要的驅動IC數量對應2.7億片TV面板出貨量全年約25億顆規模,是消耗數量最多的顯示品類。 TV顯示驅動IC用量: TV各分辨率占比: TV驅動IC率先成為大陸廠商切入的最佳入口。我們認為目前TV驅動IC為突破口主要因: · 大尺寸TV面板產品的標準化程度最高,技術壁壘相對中小尺寸門檻低; · TV顯示驅動每年需求量約25億顆在主流顯示里占比較大; · 在顯示面板在幾次產業轉移后,在大尺寸LCDTV領域率先實現了以大陸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前三強競爭格局已經形成,加上CHOT等其他面板廠,使得TV驅動IC的需求由大陸廠商主導。 但TV領域也是目前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整體份額較為接近,其中中國大陸廠商集創北方和奕斯偉也占據了一定份額,根據CINNOResearch數據,本土驅動芯片企業中,2021上半年兩者合計占據了電視、顯示器和筆記本等中大尺寸應用90%以上市場份額。 全球LCDTV供應商出貨面積(百萬平方米): 2020年TV驅動IC競爭格局: TV面板商出貨量: MNT顯示驅動:應用場景多維, 大陸廠商奮起直追 MNT顯示驅動產品維度豐富。MNT和TV整機的形態比較類似,但TV產品相對來說場景簡單較為中規中矩,MNT附帶更多應用場景需求,如畫面比、產品刷新率、平面和曲面、分辨率等產品維度比較豐富,應用于辦公、娛樂、電競等各個場景。 因尺寸限制用量較小。從用量來說,受到尺寸普遍較小的限制,MNT產品難以像TV產品一樣簡單采用10顆以上960通道的驅動IC,而傾向采用數量更少的1446通道的驅動IC,結合MNT的整體規模以及傾向于用較多通道的驅動IC,MNT的IC需求量對應每年1.6億片MNT面板出貨量約9億顆規模,在幾個主要應用里僅大于TPC。 MNT顯示驅動IC用量: 相比于TV面板以大陸廠商為主導的產業格局,MNT面板目前仍是多強局面。其中大陸廠商BOE出貨量全球第一,其他排名靠前廠商中主要有韓國廠商樂金顯示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友達、群創,大陸廠商目前加大MNT投入持續追趕。 顯示器面板廠商出貨量: MNT驅動IC目前仍然不是新晉廠商的第一選擇,但隨著產業轉移份額快速增長。似然MNT驅動IC產品本身與TV的驅動IC規格差距不大,但因整體規模、產品多樣性、定制化等原因不是新晉廠商進入市場的的第一選擇,目前集中度較高主要為臺廠主導。但目前國內面板產商奮起直追,大陸的集創北方、奕斯偉以及新相微等也隨著MNT的面板產業轉移至大陸份額快速增長。 2020年MNT驅動IC競爭格局: NB驅動IC:后疫情時代承接新剛性 需求,完全由臺廠主導 筆記本電腦后疫情時代下承接更多新剛性需求,用量約TV一半。疫情期間包括宅經濟、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各剛性需求,特別是教育筆電的集中采購,大幅增加了NB的新剛性需求,2022年略有回落。 根據TrendForce預計,2022全年出貨量將年減3.3%為2.38億臺,其中Chromebook占比約12.4%,出貨動能略有放緩,宅經濟效應所衍生的需求有所減退。NB產品的分辨率結構目前以HD和FHD為主占比近90%,故IC用量相對較少,NB的IC需求量對應每年2.3億片NB面板出貨量約12億顆規模,接近TV用量的一半。 全球筆電市場規模(單位:百萬臺): NB顯示驅動IC用量: NB驅動IC基本完全由臺廠主導,技術門檻較高: ·從供應商來看,中國大陸方面除京東方早期通過G8.5代線的開創性生產方案快速占領市場為全球第一外,2-4位均為臺廠和韓廠,目前在NB線中大陸廠商尚未掌握主導權。 ·由于NB尤其注重功耗、畫質及COG設計等特點提高了驅動IC的技術門檻,其供應完全由臺廠主導,第一的聯詠和第二的瑞鼎占據了超過60%的份額,大陸廠商參與度相對TV和MNT更低。 ·2021年也因供給方的高寡占,導致驅動IC成為NB面板供應的掣肘,特別是因為技術門檻大陸廠商較難快速形成補充。 ·除了技術門檻外,由于NB驅動IC的通道數、COG設計以及功耗等因素考量,一片12寸晶圓能生產約5K的TV驅動IC或7K以上MNT驅動IC,但僅能生產2-3K的NB驅動IC,預計2022年依然有缺芯擾動的情況下NB的驅動IC供需改善晚于MNT和TV。 2020年NB驅動IC競爭格局: 筆電面板廠商出貨量: AMOLED驅動IC:滲透率 提升帶動高速成長 AMOLED滲透率持續提升,目前進入建設高峰期。AMOLED目前還在高速成長期,大陸和韓國廠商還在投資建設新工廠增加產能,同時進行良率提升、技術優化和產品創新。 根據TrendForce數據,2021年手機用AMOLED面板市場滲透率為42%,盡管因AMOLED顯示面板IC持續缺貨,手機品牌和OEM廠商在其新機型中擴大采用AMOLED面板的趨勢,將帶動AMOLED市場滲透率成長,預計2022年滲透率提升至46%。同時,OLED下游的應用逐漸從手機拓展到穿戴、平板、筆記本等領域,供應商從SDC壟斷發展到一超多強的局面。 智能手機各技術市場占比: OLED供應鏈中的智能手機品牌和OEM廠商供應鏈數量關系: AMOLED驅動IC對制程要求較高,同制程內多種競品盈利能力強。AMOLED驅動芯片的制程區間處于成熟制程中產能最緊張的28-55nm,這個區間內存在較多更具備盈利性優勢的競品如車載MCU、高端CIS,消費電子SoC等,使得AMOLED產能受到排擠,其需求優先級較低難以被滿足。 28-55nm制程競品: 大陸廠商還未具備大規模供貨AMOLED驅動IC能力。和AMOLED面板廠商格局相似,AMOLED的驅動IC前三位均為韓廠,包括三星電子旗下的LSI以及LG集團旗下的SiliconWorks,前三者的份額已經超過80%,第二梯隊主要是臺系廠商聯詠、瑞鼎等,大陸芯片廠商未具備大規模供貨的能力,目前在缺芯缺產能的情況下,大陸面板廠處于相對被動地位。 2020年AMOLED驅動IC競爭格局: 晶圓代工產業格局制約中國大陸OLED驅動芯片發展進程。韓國晶圓代工廠與韓國OLED驅動芯片設計廠商深度綁定,形成垂直整合模式,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中國臺灣晶圓代工廠也與當地的OLED驅動芯片設計廠商深度合作,優先為當地芯片設計廠商代工;中國大陸晶圓廠主要代工液晶顯示驅動芯片,OLED驅動芯片代工經驗較少,大陸OLED驅動芯片設計廠商大多不得不將訂單交給臺灣晶圓廠。 供需逐步緩解,結構性供不應求仍持續 2020年四季度以來,由于代工廠晶圓成熟制程日趨緊缺,疊加產能分配優先級問題,驅動IC的供應掣肘逐步顯現。 ·根據群智咨詢測算,DDIC供需比從2020年一季度的15.6%,跌至2020年四季度的-16.5%后,呈現逐漸收窄趨勢,供需關系逐漸緩解,預計2022年上半年供需會逐步進入相對平衡狀態,但隨著供應鏈產能依舊較緊2022年下半年仍然有缺貨風險。 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市場供需趨勢: 供需持續緊張的同時,驅動IC價格也呈逐季上漲趨勢: ·2021上半年持續的供需不平衡,疊加供應鏈擠兌效應,LCD和OLEDDDIC,其價格連續數個季度環比大幅上漲;但隨著終端庫存增長,需求波動系數放大,需求端對于DDIC的漲價接受意愿將逐步減弱。 ·根據群智咨詢預測,展望2022年,隨著包括晶合等新增產能持續釋放以及疫情紅利后終端需求的穩步回歸,驅動IC的價格大概率將呈現高位持平價格走勢。 2021年驅動IC價格趨勢(單位:美元): 需求端:在LCD領域中國大陸 廠商將擁有絕對話語權 顯示驅動IC需求取決于面板整體產能。面板廠的產能上限直接決定了驅動IC的需求上限,即使終端需求相對較弱,但面板廠依然有相當大的動力在不擊穿現金成本的情況下維持滿稼動,一方面可獲得正向現金流,一方面即使虧損也可推動產業重組。從2021下半年面板行業稼動率來看,即使LCD面板價格從高點回調較大,但制造商依然維持約90%的高稼動率。 大尺寸LCD面板價格(美元): 國內面板產線稼動率: 未來中國大陸的面板制造廠商有較強的上游議價和對供應的影響力。韓國面板廠商的產能重構和停產,以及臺廠商對于產能投資的謹慎,間接增加了中國大陸面板廠商在全球的產能份額。根據Omdia預測,國內前三大廠商在經過幾次收購和產能擴張后,預計將在2023年達到全球產能份額的52%,成為行業發展主陣地,對上游擁有較強的影響力。 2020-2026產能預測: 2020-2026產能份額預測: 隨著國內面板廠陸續投產,對OLED顯示驅動需求也在持續提升: ·根據UBIResearch數據,在AMOLED市場,2020年三星為市場份額為68.2%,排全球第一;第二為LG,市場份額為21%左右,主要由大尺寸OLED面板(電視)貢獻;京東方為第三,份額約5.7%。 ·但從需求來看,中國是最大買方市場,采購約占50%。隨著國內面板廠6代OLED線陸續投產,對顯示驅動芯片需求也在持續提升。 供給端:上下游合作, 逐步完善產業生態 整體來看,隨著國內顯示面板行業規模躍居全球之首,與之配套的上游產業環節如制造和封測等都將逐步走向國產化。 晶圓代工:綁定模式 為目前發展方向 中大尺寸面板顯示驅動以成熟制程為主。從制程來看,由于大、中尺寸面板終端產品顯示技術已較為成熟,對于集成度要求較手機屏幕要求更低,多用90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DDIC即可生產。 且由于大、中尺寸面板所需芯片數量較多,因此其所使用的90nm及以上制程的DDIC仍占全球DDIC市場的主要部分,2020年市占率達到約80%;在芯片整體向更先進制程節點推進的趨勢下,90nm及以上制程的DDIC市占率將逐漸下降,但仍將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根據Frost&Sullivan預測,在2024年90nm及以上制程的DDIC市占率仍將超70%。 2020年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分布(按制程): 2024年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分布預測(按制程): 顯示芯片的晶圓代工產能主要集中在非大陸代工廠。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2020年,不考慮三星電子等同時具備設計能力和晶圓產能的IDM企業,僅考慮晶圓代工企業,全球晶圓代工企業在顯示驅動芯片領域的年產量約200萬片(折合12英寸晶圓),聯華電子、世界先進、力積電、東部高科等晶圓代工企業在顯示驅動芯片晶圓代工領域均有布局。 ·在大尺寸領域,中芯國際和晶合集成的產能相對較小,在小尺寸方面,晶合和集創北方綁定后,快速把90nm的TDDI技術能夠快速推廣,實現了在小尺寸領域占比超過30%; ·但在OLED顯示驅動領域占比不到1%,主要因為OLED驅動芯片基本采取40nm/28nm以及少量55nm制程,而國內目前在這段工藝方面還較弱,有代工能力的廠商不多,導致國內顯示芯片代工供給結構性失衡。 LCD顯示驅動領域隨著韓國中游面板制造廠的份額收縮而逐漸轉移其產能至其他領域,臺廠依然占據大部分份額。LCD的顯示驅動IC制程主要是110-150nm以及少量90nm。 ·國內晶合集成是最大增長點,根據其招股書披露,Q4相比Q1每月增加約20K的產能,其中約90%用于驅動IC;中芯國際在突破先進工藝同時也將部分產能轉向成熟的驅動IC領域;聯電戰略為繼續維持驅動IC領域的龍頭代工廠地位,增加部分28nm產能至AMOLED的DDIC。 ·韓廠方面隨著,特別是三星為主的韓國晶圓廠隨著本土面板廠的勢微,逐步將顯示驅動IC的產能轉向其他領域。 2021年一季度至四季度晶圓產能變化趨勢(單位:K/M): 韓廠和臺廠的崛起過程中均與上下游形成了綁定關系: ·DDIC所在的制程分類為高壓模擬,雖然已有40nm選項,但2020年前長期低迷的ASP市場,使得中大尺寸TFTLCD用的DDIC無法承擔12寸晶圓的高成本線。 ·其應對方式是轉往二、三甚至四線代工廠生產,以聯合下游面板廠承包產能的商業模式維持對重要客戶的供應。因顯示驅動芯片行業的商業模式與普通的芯片行業較為不同,以及其出貨量大對于代工產能的需求,掌握供應鏈或為突破方向。 ·目前,驅動芯片廠商主要擁有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韓國的全產業鏈整合模式,一個集團整合了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制造、面板廠商和整機廠商;另一種模式是中國臺灣地區的上下游綁定模式,驅動芯片設計廠商可以與晶圓代工廠綁定,形成IDM模式,保障工藝開發及產能。 國外DDIC龍頭產業鏈深度捆綁,國內困局有待突破: 能夠提供AMOLED代工的晶圓廠更為有限,產能基本被韓臺壟斷。目前,根據Omdia資料,只有五家晶圓代工廠商能夠為HV40nm和28nm制程的AMOLED驅動芯片提供成熟的產能,包括三星、聯電、臺積電、格芯和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其中,三星、臺積電、聯電三家晶圓廠提供90%晶圓產能供應。 ·三星:主要工廠為奧斯汀S2,為高端iPhone和Galaxy機型供貨,只向三星LSI提供28nm產能。 ·聯電:目前正在擴大28nm產能維持其驅動IC領域的龍頭代工廠地位,預計2022年將增加到15-16K/M。三星LSI為主要客戶,剩余5K/M產能供應給LXSemicon(前身為SiliconWorks)、聯詠和其他中小廠商;聯詠占據其HV40納米產能的主要份額;小公司較難從UMC獲得產能。 ·臺積電:28nm產能仍較難開出,將在2022年主要向LXSemicon提供40nm產能,約10K/M,蘋果為其最終客戶;其他公司可獲得的剩余產能或不足5K/M,如奕力、新思和云英谷在2022年將繼續主要依賴臺積電,每家每月或不到1K。 ·格芯:主要向美格納提供28nm產能;LXSemicon和新思也將在2022年開始建立合作關系;集創北方計劃導入其40nm制程,預計將在2022年下半年進行量產。 ·中芯國際:產能持續增長,預計到2022年底達7-8K/M。瑞鼎投片量正在增加,目前占據40nm產能約一半。集創北方、奕斯偉、華為海思和豪威等正在進行樣品輸出或驗證,最快于2022年第二季度后才能進行量產,中芯國際開出的新產能為關鍵資源。 ·晶合集成:計劃開發AMOLED驅動芯片40nm產能,預計到2023年投產。 AMOLED驅動芯片無晶圓廠和晶圓代工廠之間的供應鏈關系(主要智能手機)●Major○GeneralFew: 封裝測試:隨著產業轉移 邁向第一梯隊 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封測行業集中度較高,頭部效應明顯: ·除部分專門提供對內顯示驅動封測服務的廠商集中在韓國外,行業龍頭企業均集中在中國臺灣及大陸地區。 ·中國臺灣和大陸的顯示驅動芯片廠商都是采用委外代工的方式生產,由晶圓代工廠進行晶圓制造,再由封裝廠為晶圓進行金凸塊加工,隨后由測試廠(委外測試廠或公司自有產能)進行晶圓良率測試,最后由專業封裝廠進行切割、COG/COF加工等封裝工作。 ·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統計,2020年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封測行業中,獨立對外提供服務且市場份額占比較高的企業包括頎邦科技、南茂科技、匯成股份、頎中科技與通富微電。 主流顯示驅動芯片封裝技術: 供應鏈同步轉移,產業格局或生變。和顯示面板行業格局相似,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封測廠商主要集中在韓國,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伴隨著顯示驅動芯片行業轉移,封測供應鏈也正在從韓國、中國臺灣,到中國大陸這樣的順序轉移。 韓國:以Steco、LB-Lusem為代表,分別系三星和LG與生態內的顯示驅動芯片封測服務商,不對外部的顯示驅動芯片設計公司提供服務。三星、LG作為顯示面板產業龍頭企業,采用全產業鏈整合模式,集團內部整合了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制造、面板廠商和整機廠商,具備較強的技術與規模優勢。 中國臺灣:以頎邦、南茂為代表。 ·由于中國臺灣LCD產業發展較為完善,曾有包括矽品(被日月光收購)、悠立(被安靠收購)、飛信(與頎邦合并)、福葆等十余家封測廠商入局顯示驅動芯片封測領域,導致該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并經過長時間的行業整合,中小型封測廠紛紛被大廠并購,目前僅剩頎邦科技、南茂科技兩家顯示驅動芯片封測廠商,形成雙寡頭壟斷市場的格局。 ·同上文晶圓代工所述,中國臺灣顯示面板產業上下游綁定模式發展成熟,顯示驅動芯片設計廠商、晶圓代工廠、封測廠商以及顯示面板產業均可形成資本與業務上的綁定,如聯詠與聯電綁定,聯電與頎邦綁定,富士康旗下天鈺、夏普、群創綁定,明基友達與瑞鼎綁定,形成全產業鏈模式,保障工藝開發、產能以及下游客戶。 中國大陸:由于整體封測廠起步較晚,在技術和規模兩方面與韓廠和臺廠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代表有廈門通富、頎中科技、匯成股份、納沛斯等。目前隨著顯示驅動設計產業的快速成長和國內資本投入的提高,顯示驅動芯片封測業務已逐漸開始轉移至中國大陸。 產能緊張帶動顯示封測市場規模上漲。2015年起,由于京東方等國內領先面板廠商突破,面板實現大宗商品化,整體面板及其零部件處于一個價格下行時期,因此該階段顯示驅動芯片封測市場規模沒有顯著增長。 2020年,盡管疫情帶來短期沖擊,但居家隔離、遠程辦公等宅經濟效應刺激了顯示行業相關終端需求的爆發。同時,由于晶圓代工廠產能緊張,整體顯示芯片價格不斷上漲帶動了顯示封測市場的增長,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封測市場規模于2020年達到36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20%,預計2021年持續增長至45億美元,同比增長25%。 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封測市場規模: 大陸顯示封測廠商快速追趕,預計到2025年份額接近臺廠: ·受益于領先的晶圓代工廠及成熟的芯片設計產業,2016年中國臺灣的顯示驅動芯片封測市場規模為57.3億元。隨后通過并購整合,進一步增強了產業核心競爭力,2020年市場規模達到了88.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1.61%。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相關廠商起步相對較晚,2016年中國大陸的顯示驅動芯片封測市場規模僅為19.1億元。隨著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快速成長和國內資本投入的提高,顯示驅動芯片封測業務已逐漸開始轉移至中國大陸。同時,受益于全球顯示驅動芯片價格上漲,2020年中國大陸顯示驅動芯片封測市場規模達到46.8億元,占比有所上升。 ·未來隨著國內芯片設計廠商的發展以及晶圓產能緊缺短期內難以改變的局面,中國顯示驅動芯片封測行業的需求將快速增長。預計中國大陸整體顯示驅動封測市場規模將從2021年的67.3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127.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7.34%,2025年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顯示驅動封測市場占全球市場比重將提升至77.01%。 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顯示驅動芯片封測市場規模: 隨著國內顯示面板產業的崛起,顯示驅動芯片將加速國產化,也將帶動封測供應鏈同步轉移: ·中國大陸起步相對較晚,且由于缺乏成熟的芯片設計廠商,市場需求不足,因此中國大陸地區的封測企業規模相對中國臺灣地區的封測企業規模較小。 · 隨著中國大陸近年來對芯片設計企業的不斷扶持和企業技術的不斷成熟,急劇上升的顯示驅動芯片封測需求將會推動現有顯示驅動芯片封測廠商的持續擴產,并吸引更多領先的封測廠商進入行業。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主要的iPhone零部件制造商日本村田制作所周一表示,將在未來三年內進行價值2300億日元(20.2億美元)的“戰略投資”,作為公司在智能手機和物聯網價值鏈努力的一部分。。 村田制作所總裁NorioNakajima表示,戰略投資將包括并購和資本合作。預留的金額還將用于其他長期目標,例如內部數字化轉型和脫碳工作。 根據一項涵蓋2022~2024財年的計劃,這筆資金投入是建立在用于維持和擴大現有業務產能的6400億日元常規投資之外。 根據該計劃,該公司希望在未來三年內將銷售額增長16%至2萬億日元,同時將營業利潤率保持在20%或更高。在截至3月份的當前營業年度中,村田制作所預測銷售和營業利潤將連續第二年創下紀錄。 村田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容器供應商,電容器是在智能手機和其他設備中存儲和釋放電荷的微小部件。這家總部位于京都的公司一直在擴展到其他智能手機組件,例如發送和接收無線電信號的射頻設備,該領域面臨來自高通和博通等公司的競爭。 村田指出,由于第五代技術有望將互聯網連接擴展到現代生活的更多方面,包括汽車和工廠機器,因此對此類設備或前端模塊的需求將在2020年至2025年間增加兩倍。 中島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村田熱衷于并購和資本合作,“如果它們能幫助村田提供與競爭對手不同的產品”。村田與無線技術巨頭爭奪訂單,蘋果、華為、三星和Oppo等智能手機制造商每年都會發布新產品。他表示,該公司準備獲得對贏得訂單至關重要的獨特技術。 村田過去曾這樣做過。2016年,它接管了Primatec,以獲得制造可彎曲基板的技術,這些基板用于最新的iPhone機型。 村田制作所周一分別宣布,已開始在泰國建設一家生產電容器的工廠,以實現生產基地的多元化。村田制作所已經在泰國經營著一家生產傳感器和其他電子設備的工廠,現在正在附近建造一座新的生產工廠,生產該公司的旗艦產品多層陶瓷電容器。 目前,其生產集中在日本和中國。村田的一位官員表示,新工廠將于2023年10月投入運營,旨在“更好地平衡日本、中國和東南亞之間的生產”。 泰國新工廠的建設將耗資120億日元,但村田制作所并未透露新工廠的土地收購成本。 該建設是村田將生產從中國轉向多元化的努力的一部分。在截至3月份的一年中,該公司在大中華地區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58%。 中島還表示,“中國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和消費市場。2030年,印度、東南亞和非洲也將出現。我們需要為此做好準備。”
全球PCB產值超650億美元 印制電路板的制造品質不但直接影響電子產品的可靠性,而且影響下游產品整體競爭力。目前在下游應用領域方面,通訊電子、消費電子已成為PCB應用的主要領域。未來,隨著汽車電子、可穿戴設備、工業控制、醫療器械等下游領域的新興需求涌現,PCB行業將迎來新的增長點。 從全球印制電路板產值變化來看,2014~2020年間全球印制電路板產值呈現出先減后增的震蕩性變化,2020年全球全球印制電路板產值約為652億美元。 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地區是PCB主要市場 在全球PCB行業市場區域方面,根據PRNewswire統計數據,2020年亞太地區的市場占全球市場總額的90%,其中中國大陸的PCB市場規模占據全球市場總額的約53.8%;在北美和歐洲,2020年PCB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4.8%和3.2%,占比非常少。 多層板、撓性板是PCB主要細分產品 在當前PCB行業的細分市場中,為適應不同電子設備使用要求,PCB衍生出多種類型,不同產品類型在PCB產量中占有不同比例。根據Prismark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仍是多層板和撓性板占主導,二者分別占比為37.39%和20.01%。 未來全球PCB市場仍有增長空間 伴隨著生活水平及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終端消費者更加注重電子產品的用戶體驗及高科技含量,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加速,新技術、新材料、新設計的持續開發及快速轉化對印制電路板行業提供了廣大的下游需求空間。 并且未來,隨著汽車電子、可穿戴設備、工業控制、醫療器械等下游領域的新興需求涌現,PCB行業將迎來新的增長點。因此按照增長速度,預計到2026年全球印制電路板市場規模將增長到780億美元。
據經濟日報報道,半導體漲價風持續擴大,供應鏈透露,晶圓代工廠聯電、世界先進擬于農歷年后二度調高報價,漲幅最高上看15%,聯電更已通知12英寸客戶,因產能太滿,必須延長交期近一個月;下游封測廠日月光投控、京元電等也因芯片產出后對封測需求大增,產能同步吃緊,也有意漲價。 聯電、世界、日月光投控、京元電都不對報價置評,僅強調現階段客戶需求非常強勁。業界人士指出,聯電、世界前一波漲價,主要針對今年首季生產的客戶,相關漲價效益將反映在本季財報;以投片到產出約需三至四個月計算,此次農歷年后再漲價,將在第2季財報看到效益。 由于晶圓代工與封測是半導體兩大關鍵供應鏈,相關指標廠再度漲價,IC設計廠將受累,不僅面臨搶產能大戰,還要解決上游(晶圓代工)、下游(封測)兩面調升價格夾擊對毛利率的影響,成為夾心餅干。 供應鏈指出,去年開始,疫情催生宅經濟大爆發,帶動筆電、平板、電視、游戲機等終端裝置需求大增,加上5G應用滲透率擴大,尤其5G手機需要的半導體含量較4G手機高三、四成,部分芯片用量更是倍增,伴隨多鏡頭趨勢,導致電源管理IC、驅動IC、指紋辨識芯片、圖像感測器(CIS)等需求大開,這些芯片主要采8英寸晶圓生產,導致8英寸晶圓代工供不應求態勢延續。 盡管部分芯片商考量8英寸晶圓廠產能緊俏,將微控制器(MCU)、WiFi及藍牙等芯片轉至12英寸晶圓廠生產,但并未解決8英寸晶圓代工供應不足的狀況,反而使得晶圓代工產能不足的問題延伸至12英寸晶圓代工,包括55納米至22納米產能都告急,市場大缺貨。 聯電、世界去年已有一波8英寸代工漲價動作,考慮到近期疫情未減緩甚至升溫,宅經濟相關需求維持高檔,加上去年底車市陸續回溫,促使8英寸代工產能持續吃緊,聯電、世界都有意啟動農歷年后第二波8英寸代工漲價行動,漲幅逾一成,上看15%。
半導體分立器件的技術涉及了微電子、半導體物理、材料學、電子線路等諸多學科、多領域,不同學科、領域知識的結合促進行業交叉邊緣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隨著終端應用領域產品的整體技術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半導體分立器件技術也在市場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新材料、低損耗高可靠性器件結構理論、高功率密度的芯片制造與封裝工藝技術已應用到分立器件生產中,行業內產品的技術含量日益提高、設計及制造難度也相應增大。 近年來,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制造企業通過持續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及自主創新,產品技術含量及性能水平大幅提高。部分優質企業在細分產品領域的技術工藝水平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憑借其成本、技術優勢逐步實現進口替代。但在諸如分立器件芯片等部分高端產品領域,目前國內生產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行業的技術水平和技術特點 1.周期性 半導體分立器件作為基礎性的功能元器件,應用涵蓋了通信電路、消費電子、智能終端、汽車電子、LED照明、智能電網等眾多配套領域。隨著半導體分立器件行業新型技術特征的發展,其應用領域將不斷擴大。由于半導體分立器件所服務的行業領域較廣,具體受下游單一行業周期性變化影響不顯著,但與整體宏觀經濟景氣度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2.區域性 國內半導體分立器件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工業基礎配套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制造區域。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形成了三大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帶。即以上海、江蘇、浙江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廣州、深圳為龍頭的珠江三角洲以及以北京、天津為軸線的環渤海灣地區。受該市場區域的影響,半導體分立器件行業生產呈現出一定的區域性特征。 3.季節性 半導體分立器件應用領域廣泛,下游客戶季節性需求呈現此消彼長的動態均衡關系,行業的季節性特征不明顯。 行業競爭情況 從全球半導體分立器件產業格局來看,美國、歐洲及日本處于競爭領先地位,其中美國半導體分立器件廠商眾多且技術具有領先優勢,典型的代表企業有德州儀器、安森美半導體、威世半導體等,其主要銷售市場為美國及亞太地區;歐洲半導體分立器件廠商產品線齊全,代表企業有安世集團、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主要銷售市場為歐洲及亞太地區;日本半導體分立器件代表企業有東芝、羅姆半導體、富士機電等公司,其主要銷售市場在日本本土。 相較于國外,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行業起步較晚,主要通過國外引進及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逐步發展。由于國外企業控制著核心技術、關鍵元器件、關鍵設備等資源,高端產品仍舊主要依賴海外進口。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行業新興市場,國際廠商十分重視中國市場帶來的發展機遇,不斷增加研發、技術、資本和人員投入,進行營銷網絡和市場布局,目前國際領先企業仍占據中國分立器件市場的優勢地位。 憑借多年的市場發展經驗,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產業已形成了一定規模,國內領先企業通過持續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升級,在銷售規模、技術水平、生產工藝以及產品品質等方面均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并且在不同細分應用領域逐步取得了一定的市場競爭優勢。同時,由于中國是全球功率半導體最大的銷售市場,國內廠商與下游客戶的距離更近、與本土客戶的溝通交流更為順暢,相比國外廠商在服務響應客戶需求、降低產品成本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功率半導體器件國產品牌替代率逐步提升是未來大勢所趨。 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疊加國家產業政策的鼓勵以及行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內企業在技術工藝和市場份額的提升上仍有較大的開拓空間。在國際貿易爭端不確定條件下,包括分立器件在內的半導體產業進口替代需求愈發明顯,對于國內領先的分立器件企業而言,將形成顯著的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提升空間。
韓國政府指出,到2030年,三星和SK海力士在逾510兆韓元的半導體研究和生產投資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他們將躋身于153家推動韓國十年發展的公司之列,這些公司目的是在保護韓國最重要的經濟行業。 三星計劃2030年資本支出增加30%,達1510億美元。而SK海力士則承諾斥資970億美元擴建現有設備,并計劃斥資1060億美元在龍仁市建設四個新工廠。 目前全球芯片短缺問題從汽車業傳到智慧手機和面板等科技領域,美國,歐盟和中國等政府都將半導體發展放到國家戰略層級上。 而韓國是美國的盟友,也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國,韓國一直在兩大強權之間游走,同時增強自己的生產能力。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表示,半導體在韓國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到2030年,芯片出口可望成長一倍,達到2000億美元。 資料來源:Bloomberg 韓國政府希望建立一條“K-半導體帶”,該帶狀產業鏈延伸到漢城以南數十公里,并將IC設計人員,制造商和供應商聚集在一起。 三星和SK海力士制造全球大多數存儲器,但在先進邏輯IC制造的能力則是落后臺積電(2330-TW)。先進邏輯IC可以處理諸如AI和資料處理等復雜的運算,這是臺積電主導的領域,而且臺積電還能獨立生產蘋果所要求的大量處理器。 資料來源:Bloomberg 不過三星已經成功在邏輯IC代工闖出一片天,并讓臺積電感到有威脅,未來三星將計劃在GPU和移動處理器上搶下更多的市占。此外,SK海力士也宣布進軍邏輯IC晶圓代工的雄心。 韓國政府表示將透過減稅,降低利率,放寬法規和加強基礎設施等政策來激勵國內半導體產業,希望韓國的芯片制造商不被全球領先者拉開。韓國政府還將在未來十年確保“K-半導體帶”有充足的水源、電力等供應,這些對于先進的芯片制造工廠都是不可缺少的。 韓國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所半導體分析師KimYang-paeng表示,韓國實質上是在招攬全球半導體供應商進駐,并與韓廠合作,以便可以在韓國建立一個半導體生態體系,而不是希望它們遷移到美國或其他地方。此外,投資擴大晶圓代工領域至邏輯IC也是為了長遠考慮,如果韓國主導的存儲器產業出現問題,還可以有別的業務能依靠。
據西班牙ABC日報2021年5月23日報道,由于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遠距辦公及居家防疫興起,使許多企業與民眾在購買辦公及娛樂電子產品需求大增,但芯片制造遠落后于市場需求,智能手機、電腦、汽車、飛機、醫療設備及家電等產品供應不足,造成數十億美元之損失,并阻礙全球經濟復蘇。 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ConsultingGroup,BCG)之半導體專家AntonioVaras表示,半導體產業制造很難根據市場需求而變動,改變其生產線制程需耗時3個月,而建造工廠則需2至4年,且須投入巨額資本額。 設立一間新半導體工廠的成本則根據工廠所需技術先進程度而定,目前僅建造工廠而沒包含維修成本就已高達50億至200億美元。半導體產業難以增加新供應商,也跟產業的進入門檻高有關系。 該專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BCG預測2020年芯片需求將成長7%,而疫情后盡管工業及汽車銷售量下降,市場其他商品的需求卻大幅增加,使芯片需求呈2位數增長。 芯片供需不平衡已對全球通貨膨脹造成威脅,且芯片制造能否于短期內供應全球所需是個重大問題。 各界對于芯片短缺將持續時間長短看法不一,美國英特爾最為悲觀,認為達到芯片供需均衡至少需耗時2年,荷蘭商安智銀行(ING)中國分行主管及經濟學家彭藹嬈認為,中國臺灣是芯片生產之關鍵重地,目前正面臨缺水、缺電及疫情可能導致封城、港口工人數減少及影響芯片出口等問題,恐使芯片短缺進一步加劇。 由于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十分復雜,包括設計、制造、組裝、封裝及測試等,而且每一環節都有其困難度,且產線主要位于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美國及歐洲等國家,可能不易解決芯片短缺問題。 BCG報告認為未來10年全球芯片之產能有24%將集中于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將提供全球21%產能、韓國為19%、日本為13%、美國為10%,而歐洲各國則為8%。 目前,中國政府已投入大量資金進入半導體產業,美國政府也通過520億美元扶持半導體的計劃,并鼓勵半導體企業在美國投資,如邀請臺積電到亞利桑那州(Arizona)設置半導體工廠,投資金額約120億美元。日本也積極邀請臺積電到日本設廠,以提供當地汽車、風力發電及工業機械等產業的芯片需求。 歐盟執委會(ComisionEuropa)報告指出,歐洲仍依賴美國的芯片設計和亞洲的生產。盡管歐盟國內生產毛額(GDP)占全球之23%,但芯片收入則僅占9%。歐盟內部市場委員ThierryBreton則強調,歐盟將提出半導體聯盟及其愿景,目前已獲22個成員國支持,目標于2030年提升歐盟芯片全球產能從目前的9%提升至20%。
搶攻5G、電動車(EV)商機,日本電子零件廠擴大投資、8大廠設備投資額將突破1兆日圓,其中太陽誘電擬將積層陶瓷電容(MLCC)增產15%。 日刊工業新聞18日報導,因看好5G、EV普及,電子零件需求中長期看好,日本電子零件廠增加今年度(2021年度、2021年4月~2022年3月)的設備投資額、搶攻商機,8大廠合計設備投資額將超過1兆日圓、將較2020年度增加約3成。 京瓷(Kyoce)今年度設備投資額將年增約45%至1700億日圓、將連2年創新高。京瓷社長谷本秀夫指出,"需求看旺的5G相關零件產能將較上年度增加10%以上"。京瓷將對生產陶瓷基板的鹿兒島川內工廠及生產有機基板的京都綾部工廠進行投資。 MLCC龍頭廠村田制作所(Murata)今年度設備投資額雖較上年度減少,不過社長中島規巨指出,"上年度是包含取得土地等費用的數字。若僅限于對產線的投資、今年度將同于或是略高于上年度"。村田將在野洲事業所設置全固態電池產線、主要將供應給穿戴裝置使用。另外,中島規巨指出,"圓筒型電池擁有大量的訂單和積壓訂單,有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投資"。 報導指出,MLCC大廠太陽誘電(TaiyoYuden)今年度MLCC產能將較上年度提高10~15%。 MLCC需求旺,村田太誘營收、獲利創新高 太陽誘電5月13日宣布,因電動化、推升車用MLCC需求強勁,加上游戲機等民生機器用、筆電、平板等情報機器用MLCC需求增加,帶動2020年度(2020年4月~2021年3月)合并營收、合并營益、合并純益皆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太陽誘電預估2021年度(2021年4月~2022年3月)合并營收將年增9.0%至3280億日圓、合并營益將年增15.3%至470億日圓、合并純益將年增4.8%至300億日圓,營收、獲利將續創歷史新高。 太陽誘電預估2021年度電容部門(MLCC部門)營收將年增11.7%至2180億日圓。 村田制作所4月28日宣布,因MLCC在眾多領域的需求強勁,帶動2020年度(2020年4月~2021年3月)營收、營益、純益皆創下歷史新高紀錄。2020年度村田電容部門(以MLCC為主)營收年增12.0%至6265.46億日圓。 村田指出,供應鏈雖發生晶片短缺等混亂局面,不過因5G普及、加上汽車產量恢復及電動化,帶動電子零件需求將呈現擴大,因此預估2021年度(2021年4月~2022年3月)合并營收將年增1.8%至1.66兆日圓、合并營益將年增2.2%至3200億日圓、合并純益將年增1.2%至2400億日圓,營收、獲利將續創歷史新高。村田預估2021年度電容部門營收將年增約11%。 村田制作所董事南出雅范于4月28日表示,將在2021年度前半(2021年4~9月期間)少量生產全固態電池、之后計劃在后半(2021年10月~2022年3月)增加產能。
日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16.5萬輛,同比增長94.1%。投資機構普遍關注相關公司在汽車電子領域的業務布局以及未來的投入情況。近日,深南電路、崇達技術、鵬鼎控股、博敏電子四家PCB行業上市公司在接待投資機構調研時回應了這些問題。 深南電路在接受調研時回應稱,汽車電子是公司看好并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新能源汽車和ADAS是目前公司在汽車電子領域發展的主要方向,公司已積極投入汽車電子相關技術研發,積累生產能力,并已與國內外部分知名廠商開展合作。伴隨未來5G建設逐步完善,各類終端應用(車聯網、物聯網等)涌現,汽車也可能成為大的移動終端,公司在通信領域的技術優勢將有機會進一步得到延伸。 鵬鼎控股也表示,公司看好未來隨著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汽車電子對軟板及高精密硬板需求的提升。 翔說汽車創始人、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專家智庫成員張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表示:“隨著汽車智能網聯化程度的提高,汽車電子元器件的需求也隨之增加,PCB板作為電子元器件的承載基座,需求同樣水漲船高。目前,汽車電子成本占整車成本的比重越來越高,一般可達25%,例如大屏幕、數字儀表、駕駛輔助等都需要汽車電子支撐,所以PCB板需求增長非常快。” 川財證券研報指出,普通燃油車安全控制用PCB、電動化汽車電機管理用PCB以及智能網聯化新增PCB將成為汽車PCB板市場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為汽車PCB市場帶來新的增長空間。 從營收結構來看,崇達技術在汽車電子領域已經有相對領先的布局。崇達技術證代透露,公司目前汽車電子領域(營收)占比12%左右,主要合作的客戶有安波福、松下、Hanon、比亞迪、均勝電子、Preh、捷溫、航盛電子、零跑汽車、Nexty等。 博敏電子表示,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驅動下,未來新能源汽車的占比將不斷提高,且單車的PCB需求量也會大幅提升,例如電控、智能互聯等;在產品結構方面,新能源汽車電子用HDI板和軟硬結合板的比重將會不斷增加,公司將不斷加大研發力度,搶占先發優勢,同時將HDI板和FPC的產能逐漸向新能源汽車電子轉移,以提高公司在汽車電子領域發展的后勁。
“全球芯片供應短缺正影響手機生產和筆記本電腦制造等電子產業鏈。”今日日本網21日報道稱,根本的原因在于,亞洲相關企業對晶圓制造廠的投資不足,這意味著面對5G手機、筆記本電腦和汽車快于預期的需求增長,這些企業難以提高芯片產量。 大眾集團ID.3電動車生產線受到芯片短缺影響。本報記者李司坤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張靜 東亞晶圓供應吃緊 韓國“全球財經”網站23日的報道稱,全球半導體不足并非突然出現的,此前受美國制裁的華為就曾大規模囤貨。現在全球電子產品因疫情暢銷,加之下半年日本關鍵半導體工廠火災,東南亞工廠因疫情封閉,法國工廠接連出現大罷工等,均加劇了全球半導體緊缺狀況。 美國科技網站ExtremeTech在21日的文章中稱,“芯片荒”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生產商對芯片原材料產品200毫米晶圓投資不足。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制造商們不斷推出更大的晶圓尺寸,因為更大的晶圓尺寸減少了材料的浪費,且提高工廠每天生產的芯片產量。最初200毫米晶圓被認為會隨著300毫米晶圓的上線而消失,但這一趨勢最終并沒有發生,客戶們仍舊喜歡在200毫米的晶圓生產線上生產,該生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且成本也較為低廉。 許多物聯網和5G芯片都是在200毫米的晶圓上進行刻蝕的,隨著今年這些產品需求增長,200毫米晶圓產能已經很難預定。像臺積電這樣的大型代工廠在擴展新的200毫米產能方面進展緩慢。在新冠疫情暴發前,許多晶圓廠的200毫米產能利用率已經很高了。疫情爆發后,對各種芯片的額外需求進一步增加了已經接近飽和的供應鏈的壓力。 影響汽車、相機等多個行業 “汽車行業正努力應對交付瓶頸!”德國《商報》23日報道,受疫情及中國經濟快速復蘇的影響,德國汽車制造商和配件供應商出現芯片供應短缺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到明年。而中國汽車行業本月早些時候就爆出這一問題。一位資深行業協會官員表示,預計一些中國汽車制造商的生產將在明年第一季度受到影響。路透社也有相關報道稱,荷蘭汽車芯片供應商恩智浦半導體告訴客戶,由于材料成本“顯著增加”和芯片的“嚴重短缺”,該公司必須提高所有產品的價格。 美國《華爾街日報》21日援引大眾汽車的表態稱,因為公司汽車芯片短缺,將調整其在中國、北美和歐洲工廠的生產計劃。“我們現在明顯感受到了全球半導體供應減少的影響。”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大陸集團也表示,中國在疫情導致全球銷量下滑后出現需求反彈,導致半導體供不應求,供應鏈瓶頸可能持續到2021年。汽車芯片的短缺,將會導致電子穩定程序系統和車載電腦兩大模塊無法生產,甚至會讓車企面臨停產的風險。《商報》稱,汽車行業的自動化和電動化趨勢已經讓越來越多的芯片被內置到汽車中。 芯片交付瓶頸也在威脅日本相機產業鏈。德國《經濟周刊》報道稱,10月底日本AKM半導體公司發生大火,將使DAC和ADC芯片的生產癱瘓數月。日本索尼公司宣布不再訂購RX0II緊湊型相機,Alpha6100系統相機也有交付延遲,佳能、尼康也到了AKM生產停工的影響。制造商預計至少六個月才能恢復生產。芯片短缺也造成圖形卡、游戲機、網絡攝像產業頭無法提高產量。 增產已提上日程 中國通信專家項立剛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全球芯片短缺局面在短期內不太容易獲得緩解。他指出,與芯片生產相關的經濟體包括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以及中國大陸,目前美國、韓國、日本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波及芯片產業鏈。芯片不足所導致的問題會一層一層地傳導,從上游傳到下游,最后傳到終端。 “隨著世界半導體需求進入超級擴張期,韓國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均做好增產準備”,韓國《亞細亞經濟》21日報道稱,韓國半導體出口已經連續兩個月出現激增,價格也繼續上升。 根據韓國官方數據,12月1日至20日,韓國半導體出口比去年同期猛增26.4%,而整個11月這一數字為16.4%。最新發布的《2021韓國出口展望》報告也認為,明年世界半導體行業將迎來“超級景氣”,主要半導體需求將增加19%-34%。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最近分別對半導體部門進行大規模人事調整,這被認為是準備明年業務的先手棋。
半導體分立器件的技術涉及了微電子、半導體物理、材料學、電子線路等諸多學科、多領域,不同學科、領域知識的結合促進行業交叉邊緣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隨著終端應用領域產品的整體技術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半導體分立器件技術也在市場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新材料、低損耗高可靠性器件結構理論、高功率密度的芯片制造與封裝工藝技術已應用到分立器件生產中,行業內產品的技術含量日益提高、設計及制造難度也相應增大。 近年來,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制造企業通過持續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及自主創新,產品技術含量及性能水平大幅提高。部分優質企業在細分產品領域的技術工藝水平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憑借其成本、技術優勢逐步實現進口替代。但在諸如分立器件芯片等部分高端產品領域,目前國內生產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行業的技術水平和技術特點 1.周期性 半導體分立器件作為基礎性的功能元器件,應用涵蓋了通信電路、消費電子、智能終端、汽車電子、LED照明、智能電網等眾多配套領域。隨著半導體分立器件行業新型技術特征的發展,其應用領域將不斷擴大。由于半導體分立器件所服務的行業領域較廣,具體受下游單一行業周期性變化影響不顯著,但與整體宏觀經濟景氣度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2.區域性 國內半導體分立器件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工業基礎配套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制造區域。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形成了三大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帶。即以上海、江蘇、浙江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廣州、深圳為龍頭的珠江三角洲以及以北京、天津為軸線的環渤海灣地區。受該市場區域的影響,半導體分立器件行業生產呈現出一定的區域性特征。 3.季節性 半導體分立器件應用領域廣泛,下游客戶季節性需求呈現此消彼長的動態均衡關系,行業的季節性特征不明顯。 行業競爭情況 從全球半導體分立器件產業格局來看,美國、歐洲及日本處于競爭領先地位,其中美國半導體分立器件廠商眾多且技術具有領先優勢,典型的代表企業有德州儀器、安森美半導體、威世半導體等,其主要銷售市場為美國及亞太地區;歐洲半導體分立器件廠商產品線齊全,代表企業有安世集團、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主要銷售市場為歐洲及亞太地區;日本半導體分立器件代表企業有東芝、羅姆半導體、富士機電等公司,其主要銷售市場在日本本土。 相較于國外,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行業起步較晚,主要通過國外引進及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逐步發展。由于國外企業控制著核心技術、關鍵元器件、關鍵設備等資源,高端產品仍舊主要依賴海外進口。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行業新興市場,國際廠商十分重視中國市場帶來的發展機遇,不斷增加研發、技術、資本和人員投入,進行營銷網絡和市場布局,目前國際領先企業仍占據中國分立器件市場的優勢地位。 憑借多年的市場發展經驗,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產業已形成了一定規模,國內領先企業通過持續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升級,在銷售規模、技術水平、生產工藝以及產品品質等方面均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并且在不同細分應用領域逐步取得了一定的市場競爭優勢。同時,由于中國是全球功率半導體最大的銷售市場,國內廠商與下游客戶的距離更近、與本土客戶的溝通交流更為順暢,相比國外廠商在服務響應客戶需求、降低產品成本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功率半導體器件國產品牌替代率逐步提升是未來大勢所趨。 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疊加國家產業政策的鼓勵以及行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內企業在技術工藝和市場份額的提升上仍有較大的開拓空間。在國際貿易爭端不確定條件下,包括分立器件在內的半導體產業進口替代需求愈發明顯,對于國內領先的分立器件企業而言,將形成顯著的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提升空間。
共有 43 條記錄 上一頁 1/2 下一頁
如果您有需求或者咨詢,您可以
馬上撥打銷售熱線,我們將熱忱為您解答
139-216-29500
蘇州圣得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Suzhou Saintdes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地址: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若水路388號
Address: NO.388 Ruoshui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E-mail: jinshengyuan6188@163.com
http://www.yqxwy.com
您還可以
給我們留言,客服人員會立刻聯系您
Copyright © 2019 蘇州圣得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維護:海安雙贏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蘇ICP備19049509號